中国管理科学2035发展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管理科学蓬勃发展,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国企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需求,为推动全人类管理科学知识体系的发展做出了有力贡献。《中国管理科学 2035 发展战略》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的中长期发展提供蓝图。本书全面总结了国内外管理科学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了学科发展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出发,前瞻性地思考了至 2035 年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下的管理科学、社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管理科学、全球变局中的风险管理与全球治理四个重点优先领域集群,并给出了面向 2035 年推动中国管理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本书为相关领域战略与管理专家、科技工作者、企业研发人员及高校师生提供了研究指引,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也是社会公众了解管理科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的重要读本。
编委会

总序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要求到 2035 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新时代新征程对科技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并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蓄势跃迁、快速迭代的关键阶段。开展面向 2035 年的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研判科技发展大势,擘画战略、锚定方向,找准学科发展路径与方向,找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对于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和转变科学研究范式是当代科学的时代特征之一。为此,各国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部署,支持科技前沿态势研判,加强重点领域研发投入,并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从而保证国际竞争实力。

  擘画战略、锚定方向是抢抓科技革命先机的必然之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科学发展呈现相互渗透和重新会聚的趋势,在科学逐渐分化与系统持续整合的反复过程中,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产生,并且衍生出一系列新兴交叉学科和前沿领域。随着知识生产的不断积累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相继涌现,学科体系和布局也在动态调整,构建符合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并促进知识与应用融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尤为重要。

  擘画战略、锚定方向是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成功经验。科技创新一直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路线图,实施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持续加强原始创新,并将着力点放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科学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支持基础研究主渠道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夯实学科基础、加强学科建设、引领科学研究发展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学院学部即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研究编制了《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该规划的实施,实现了“两弹一星”研制等一系列重大突破,为新中国逐步形成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奠定了基础。自然科学基金委自成立以来,通过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服务于科学基金的资助与管理,不断夯实国家知识基础,增进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需求的能力。2009 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了“2011—202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2012 年,双方形成联合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常态化机制,持续研判科技发展态势,为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方向选择提供科学思想、路径选择和跨越的蓝图。

  联合开展“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是中国科学院和自然科学基金委落实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实践。我们面向 2035 年国家发展目标,结合科技发展新特征,进行了系统设计,从三个方面组织研究工作:一是总论研究,对面向2035 年的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进行了概括和论述,内容包括学科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的驱动力、前沿领域的发展特征及其与社会的关联、学科与前沿领域的区别和联系、世界科学发展的整体态势,并汇总了各个学科及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和重点方向;二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研究,主要针对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的重点学科开展战略研究,内容包括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资助机制与政策建议等;三是前沿领域研究,针对尚未形成学科规模、不具备明确学科属性的前沿交叉、新兴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战略研究,内容包括相关领域的战略价值、关键科学问题与核心技术问题、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基础与条件、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等。

  三年多来,400 多位院士、3000 多位专家,围绕总论、数学等18 个学科和量子物质与应用等 19 个前沿领域问题,坚持突出前瞻布局、补齐发展短板、坚定创新自信、统筹分工协作的原则,开展了深入全面的战略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也形成了共识性结论。一是国家战略需求和技术要素成为当前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及源于技术的广泛带动效应,实质化地推动了学科前沿的演进,夯实了科技发展的基础,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并衍生出更多新的学科生长点。二是学科及前沿领域的发展促进深层次交叉融通。学科及前沿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发展态势。某一类学科领域采用的研究策略和技术体系所产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成果,可以作为共同的知识基础适用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个研究方向。三是科研范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解决系统性复杂问题成为当前科学发展的主要目标,导致相应的研究内容、方法和范畴等的改变,形成科学研究的多层次、多尺度、动态化的基本特征。数据驱动的科研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科研范式的变革。四是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更加密切。发展学科及前沿领域愈加重要,与此同时,“互联网 +”正在改变科学交流生态,并且重塑了科学的边界,开放获取、开放科学、公众科学等都使得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有机会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系列成果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 2035 发展战略丛书”的形式出版,纳入“国家科学思想库 - 学术引领系列”陆续出版。希望本丛书的出版,能够为科技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提供研究指引,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科学基金深化改革、“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国家科学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在本丛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们衷心感谢为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付出心血的院士专家,感谢在咨询、审读和管理支撑服务方面付出辛劳的同志,感谢参与项目组织和管理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学部的丁仲礼、秦大河、王恩哥、朱道本、陈宜瑜、傅伯杰、李树深、李婷、苏荣辉、石兵、李鹏飞、钱莹洁、薛淮、冯霞,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王长锐、韩智勇、邹立尧、冯雪莲、黎明、张兆田、杨列勋、高阵雨。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对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趋势的研判,对关键科学问题的凝练,对发展思路及方向的把握,对战略布局的谋划等,都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积累、完善的过程。我们由衷地希望更多院士专家参与到未来的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中来,汇聚专家智慧,不断提升凝练科学问题的能力,为推动科研范式变革,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服务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夯实根基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

联合领导小组            

2023 年 3 月            

前言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中国科学院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联合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和总体要求,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1~2035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工作方案要求,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简称管理科学部)及其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吸收和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会、管理科学部组织的先后四次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的会议精神,以及项目组组织的多轮专家研讨会会议精神和以通信方式征询的专家意见与建议后,最终完成了《中国管理科学2035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
  项目组的研究和报告撰写过程始终在管理科学部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努力体现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和战略意图,努力反映重大科学前沿。从研究之初到报告撰写全过程,项目负责人和研究团队成员代表参加了“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工作启动会、管理科学部组织的先后四次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以及管理科学部内部的专题工作学习讨论会,认真领会各次会议的精神和要求;认真学习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未来重要规划和部署;深入分析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知识发展前沿。以此为指导,项目组有序展开项目的研究工作以及后续的报告写作。
  项目组的研究和报告撰写采取了包含内外部专家的项目团队形式来展开,以保障项目研究工作的规范性、研究成果的学术严谨性。除了内部专家,参加项目团队研究的外部专家还包括了海内外的会议咨询专家、专题咨询专家及其学术小组、通信咨询专家等类别的专家群体,具有广泛的学术代表性。项目研究期间,正值全球新冠疫情暴发,项目组克服种种困难,先后以线下或者线上方式组织了数十次各类专家咨询会议,包括两轮重点研讨会和一系列焦点小组会议;同时还运用各种通信形式广泛征询意见,邀请了海内外管理科学家进行深入交流。通过上述形式,项目组对管理科学学科的国内外发展态势、发展基础、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分别对各个优先领域内容的名称与内涵进行了凝练和不断完善,对各个领域中的主要方向名称或方向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列举了各方向下部分可能的重要科学问题。
  在项目组的研究和报告撰写过程中,始终坚定地依靠管理科学家的群体智慧,努力通过科学分析反映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在学科的发展现状方面,项目组广泛、深度地吸取了管理科学领域专家(包括海外华人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在管理科学部“十四五”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了2021年以来的文献资料[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学技术部(简称科技部)的项目和指南文本分析、新涌现的科学概念及重要行业发展报告等],并开展了相应的文献计量分析和案例定性分析。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本报告在文献计量分析中主要使用了InCites数据库数据。InCites数据库中集合了近 30 年来科学网(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七大索引数据库的数据,并且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更新)》建立了WoS核心合集与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分类的映射,映射了除军事学以外的剩余全部的13个学科门类的97个一级学科。其中,管理学门类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工商管理(1202)、农林经济管理(1203)、公共管理(1204)以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1205)五个一级学科。为此,报告中使用的InCites数据及WoS数据均以对应一级学科为统计单位。同时,为更好地描述和分析我国管理科学学科发展趋势与现状,项目组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现有的学科代码设置—管理科学与工程(G 01)、工商管理(G 02)、经济科学(G 03)、宏观管理与政策(G 04),将已有的InCites学科映射与学科代码进行了简要对应,以期得到各学科发展水平的趋势性结论。具体统计方式为将农林经济管理并入经济科学学科进行统计,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并入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进行统计。第二,本报告分析中使用的其他文献数据主要是通过WoS文献数据平台中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对管理科学各学科进行的文献检索,文献类型包括原著类论文(article)、综述类论文(review)等全部类型,出版年(文献发表年)限定为2002~2020年。主要文献数据检索时间为2021年2月。在本报告的正文中,以上关于数据出处和分类的信息将不再赘述。
  在优先领域的确定方面,项目组通过召开多轮次线下和线上的专家研讨会议并以通信方式征询相关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了研究内容与“十四五”发展战略研究的关系和差异,并完成优先领域初稿设计。经管理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讨论并由管理科学部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会汇报后,根据专家意见及管理科学部指示,项目组对初设的优先领域内容重新进行概念内涵的理清工作,分各个领域专题分别组成了外部专家小组,并由这些小组组织了系列的研讨会,以不同的形式聚集众智;接下来,由项目组在各专题的外部专家小组建议的文本基础上重新归纳、整合,形成第二轮优先领域基础内容。2021年5~10月,项目组再次分领域分别聘请外部专家对优先领域内容开展了先后两轮的内容完善与修订,进一步优化了优先领域。领衔进行这些领域工作的项目外部专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战略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各个领域同行的资深科学家(包括海外华人学者),以及优秀青年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每个优先领域专题有1~2位领衔专家、5~6位核心专家,由领衔专家组织的学者团队参加多轮的讨论和报告修改及建议。最终,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的分析,通过多轮的文献分析、专家研讨,项目组归纳出了管理科学中长期发展总体思路与目标,并凝练出了18 个优先领域及其发展方向和相应的科学问题举例。
  总之,《中国管理科学2035发展战略》是凝聚了管理科学百余位战略科学家及其他各领域专家的智慧和心血的重要成果。在此,衷心感谢辛勤付出的全部专家学者,他们的工作终将塑造我国管理科学的未来。在此也衷心感谢在项目团队参与工作的全体青年学生们,相信他们从这段难得的经历中会亲身感悟到前辈学者的睿智并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
  张维
  2022年10月15日
摘要
  一、管理科学领域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
  管理科学是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对不同层次人类社会经济组织中的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学科。无论是宏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还是微观的企业或者社会组织的高效运行策略,在制定和实施决策、评估决策效果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相关管理和经济活动基本规律的认知和应用。
  1. 科学意义
  管理科学主要从探索客观规律的角度研究现实社会的管理和经济活动,具有交叉学科的学科属性。其使命在于认识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拓展管理科学的知识前沿和边界,并利用对于这些规律的新认知,主动服务于管理和经济活动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支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管理科学根据自身研究对象的特点,运用多源异构的“数据”刻画现实社会中各类管理和经济现象,并相应地采用严谨的、多元化的科学方法,在给定的情境假设下,认识管理和经济活动中的客观规律。
  无论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学部设置中,还是在我国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中,管理科学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2021~2035年,管理科学将继续成为国家科学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研究对落实和实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的任务和目标有重要的意义。
  2. 战略价值
  (1)对现代科学体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是作为典型交叉学科推进科学体系的发展。管理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知识包容性与拓展性,这一特性必将进一步促进它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数学,乃至于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不断以交叉学科的面貌推进现代科学体系的发展。二是提升了其他学科研究的工作效率。管理科学在创新管理、技术管理、项目组织理论等多个子学科方面的基础研究,对提高科学研究活动的效率和效益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三是为其他学科提出新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而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四是为其他学科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2)对实施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及科技政策目标起到支撑作用,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提出的“四个面向”新要求。在国家基础研究方面,管理科学在2021~2035年中将通过部署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y)管理理论等若干领域回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通过部署低碳转型等领域回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部署乡村振兴(rural revitalization)发展等领域回应面向经济主战场,通过部署公共危机管理等领域回应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方面,管理科学的战略规划将进一步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进行总体设计和统筹安排。
  (3)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十七项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要完成的重大任务,对管理科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科学通过对应的优先领域选择将新要求体现在学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
  二、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管理科学关注社会经济与管理模式的发展,强调实践性和情境依赖性。在本质上,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管理思想和管理活动规律的总结。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论、研究内容都在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研究结论也具有更多情境依赖性,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管理科学发展需要关注社会发展趋势,根植于国家发展重大需求,服务于国家发展长期规划与远景目标。
  (一)发展规律
  1. 管理科学学科发展规律的总体特点
  管理科学的研究范式在不断发展,越来越体现出交叉学科研究的方法论特点,整体论逐渐成为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的指导思想;管理科学研究对象和分析技术不断丰富,越来越倾向于“数据驱动”;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活动所处情境密切相关,因此其发展具有一定的情境依赖性,并且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其情景依赖性会不断加强,但管理科学的不同专业或方向在情境依赖性方面会存在一定差异。与此同时,各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渐丰富和完善。
  2. 中国管理科学分学科的发展规律特点
  管理科学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经济科学、宏观管理与政策4个学科领域。各学科领域除遵循上述一般性的学科发展规律之外,也有一些各自学科发展的特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交叉性特征日益突出,内涵和外延越来越丰富,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日趋紧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具有全球化和本土化并行的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影响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创新已经在工商管理研究中成为突出的研究内容和视角;经济科学学科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加强,其研究范式的科学化程度提升,中国经济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经济科学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融合需求更加迫切;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多领域交叉融合性的学科,宏观管理的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延伸,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了学科研究问题和方法手段的创新。
  (二)发展趋势
  1. 国际上管理科学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通过计量分析,本报告刻画出了各学科的聚焦领域。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聚焦决策理论、对策理论、风险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管理和交通运输管理等领域;工商管理学科聚焦会计与审计、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创新管理等领域;经济科学学科聚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等主流学术领域;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聚焦国家战略、“三农”相关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与公共安全等领域。
  在发展趋势方面,在国际上管理科学继续受到关注的领域有决策理论、对策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与供应链、市场营销、产业经济、国际贸易、金融等;大数据及其分析技术、实证经济学研究城镇与区域发展、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经济调控与政策等领域将成为未来的学术发展趋势。
  2. 国内管理科学发展状况与趋势
  总体来看,通过计量分析可知,我国管理科学在2014~2018年研究关注较多的6个研究领域分别是公司治理、供应链、货币政策、政府治理、经济增长、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聚焦决策、信息、共识、网络、供应链、大数据等领域;工商管理学科主要聚焦信息、创新、服务、可持续等领域;经济科学学科主要聚焦二氧化碳排放、能源、经济、中国特色问题等领域;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主要以能源、气候、经济、可持续为学术发展热点。
  在发展趋势方面,中国(不含港澳台数据)管理科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发表已经全面进入全球前列,近十年来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数量快速提升,在管理科学各领域已经名列前茅;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升明显。一方面,管理科学学者的论文质量提升明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并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经济与管理学者的论文被引频次也呈现出显著增长趋势。中国问题的研究日益受到国际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管理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程度逐步加深;问题导向研究将逐步成为主流,多学科融合交叉趋势凸显。
  三、学科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在2021~2035年,中国管理科学要致力于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以及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的发展目标。学科的总体发展思路是:聚焦中国特色管理实践,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前瞻部署和重点支持前沿探索方向和对管理实践产生革命性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基于中国特色的、具有方向引领作用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管理理论研究;构建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理论体系,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管理实践的能力;加强与数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发展和集成创新,推进学科研究范式变革;促进国际合作与新兴领域的发展。
  学科的发展目标将定位于:力争到2035年,我国管理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和学术创新能力获得显著提升,突破制约我国经济和管理实践的若干理论瓶颈,产出一批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形成与管理科学发展规律相适应、突出交叉学科特点的学科布局和研究绩效管理体系;一大批优秀学者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学术引领地位、具有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能力的研究群体。
  在2021~2035年,管理科学学科将在四个优先领域集群中,稳定地支持我国管理科学家的基础研究工作。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下的管理科学
  1. 复杂系统管理的基础理论
  管理科学意义下的复杂系统管理,是指人类与自然交互系统以及人类本身交互系统的管理,包括生产制造系统、人与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等。复杂系统管理应当也必须是管理科学中长期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甚至是居于重要性首位的议题。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网络演化的数学刻画、复杂生态环境系统/复杂工程系统的管理、复杂智能系统的建模与管控、人机融合系统的认知和调控机制、自叙事社会和谐管理的机制设计、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经济金融安全保障。
  2. 复杂管理系统智能计算和优化
  复杂管理系统智能计算和优化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情景下实现复杂系统管理决策计算的重要工具和基础,通过结合领域知识、运筹学理论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复杂系统的管理水平与商业化实践能力。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人工智能与运筹学的融合——智能运筹学、复杂管理系统的在线算法研究、复杂管理系统中的量子计算理论及应用、复杂管理系统高阶依赖建模与时变特征分析、复杂管理系统智能优化与决策技术。
  3. 混合智能系统中的行为与合作
  混合智能系统主要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管理目标,而由人和智能机器(系统)共同构成的、在数字智能技术支持下进行人机互动的智能(辅助)决策和运行的管理组织。在混合智能系统中,人机互动的过程是人、数据及算法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智能机器行为与人机互动机理、混合智能管理组织形态涌现、混合智能驱动的人机合作机制设计、混合智能管理中的模型方法创新与信息系统改造。
  4. 决策智能
  决策智能(decision intelligence)将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化地嵌入决策制定、分析、实施和反馈流程中,采用更加主动和全面的视角,面向未来可能发生的场景和情境进行积极的推演预测和前瞻性分析。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认知决策、知识决策、系统决策、想定决策。
  (二)社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1. 数字生态下的企业
  数字技术是一切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和连接技术的组合。对现代产业和企业而言,数字连接和数字化以及由此驱动形成的新的商业规则和商业逻辑,把原本不属于同一个行业的企业组织、产品与服务等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数字生态(digital ecology)。数字经济、数字生态平台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变革的主要力量之一,成为世界各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体。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数字生态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数字商业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数字生态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理论、数字生态下的企业管理与组织体系、赋能数字生态的新技术新方法。
  2. 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的基础理论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金融则可以定义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金融活动,旨在提高金融活动的效率。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的基础理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理论、数字金融与数字货币的基础理论、数字经济治理理论。
  3. 城市的数字孪生与平行管理
  “数字孪生城市”是物理城市在数字世界的“克隆体”,“数字孪生城市平行管理”指基于物理城市与数字孪生城市间的交互,平行调整二者的管控方式,以实现协同进化。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数字孪生城市平行管理理论基础、数字孪生城市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使用研究、数字孪生城市公共服务智能化供给研究、数字孪生城市平行管理体制机制研究。
  4. 智慧型健康医疗整合管理
  智慧型健康医疗整合管理是指以面向未来健康医疗的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大医疗、个性化、按需医疗等新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化、平台化等运营新模式为核心,对涉及健康医疗的资源配置、运行机制、运行过程等进行实时性、适应性、前瞻性的整合管理,实施全周期、全方位、全产业、全生态的协同化决策,提高健康医疗的效能、效率及精准性。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全周期智慧健康医疗整合管理、全方位智慧健康医疗整合管理、全产业智慧健康医疗整合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智慧健康医疗全生态系统管理、数智化赋能的大健康管理体制整合与创新。
  (三)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管理科学
  1. 中国企业与全球化新常态
  该优先领域在总结中国企业全球化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未来国际秩序演化下的全球格局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为中国企业更好地拓展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与运作体系、获取战略资源提供政策建议,进而构建出以新兴经济体为研究重点的国际商务和跨国公司理论。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双循环格局下中国企业全球合作生态管理、国际秩序演进环境下的中国企业平台治理与组织转型、全球化新常态环境下的中国企业全球创新战略重构、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合规风险和社会责任。
  2. 中国的政府治理和政策过程
  政府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开展的治理活动,是我国当前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与核心形态,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在不同国家的实践中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规律。政策过程是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动态运行的过程,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政策监督等环节。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基于中国治理实践的政策科学与政府管理基础理论研究、面向未来智能社会治理的公共政策与技术社会转型、面向复杂系统问题的中国政府治理与政策科学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公共管理与政策体系研究、中国政府治理与政策过程的微观行为基础与规律。
  3. 乡村振兴与发展的战略转型规律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确立合理反贫困路径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经济发展格局和环境都面临着深刻变化,减贫战略也处于转型过渡时期,需要制度和政策调整。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及时发现当下影响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总结对比乡村治理的模式,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等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中国减贫理论与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
  4. 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将从传统的经济视角拓展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维视角,建立和完善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永续发展的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新政策体系和新机制,改变传统研究视角的局限性,甚至系统性地突破传统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进而推进区域科学的前沿发展。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力。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韧性系统的演进与发展、区域绿色发展与协调创新发展机制、产业—人口—资源的空间多维协同发展规律。
  5. 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律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出发,将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上升到学科理论层次;从创新理论范畴和研究范式出发,提炼一套可实证、可拓展、可推广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构建原创性、可借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事实和数据的系统性梳理和总结,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国家治理框架下的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规律,“双碳”目标下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理论,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共同富裕目标下经济发展与分配、消费关系的演变规律。
  (四)全球变局中的风险管理与全球治理
  1. 全球化新常态与战略性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指的是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选择最有效的方式,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最小成本争取最大安全保证的管理方法。全球化新常态的进一步强化无论对于宏观的国家经济安全、中观的产业格局,还是对于微观企业的供应链和创新,都构成了系统性重大风险和挑战,产生了探索战略性风险管理规律的新需求。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全球变局下的经济金融安全与供应链风险管理、非合作全球竞争下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变革与管理、不确定国际环境下国家科技安全与信息安全管理、全球化新常态下的能源矿产安全与风险管理。
  2. 全球治理的转型和机制重构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是以人类整体论和共同利益论为价值导向的,多元行为主体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革和全球问题挑战的一种新的管理人类公共事务的规则、机制、方法和活动(蔡拓,2004)。全球治理研究突破国际关系研究框架,基于人类社会近几十年发生的显著变化,形成了多元全球治理主体理念,充分关注各类主体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及其相互关系,极大地改变了对国际关系的传统认知,改变了其基础性的研究假设,形成了理念和知识上的突破,是未来全球事务管理的理论发展方向。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全球治理体系的转型,关键领域全球治理范式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全球治理参与机制的基础理论,全球治理的规则、技术与工具体系,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互动。
  3. 全球性公共危机管理
  全球性公共危机(global public crisis)一般指危及全球大多数国家公共安全或公共利益、冲击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突发性灾难事件或危急状态。探究全球性公共危机的形成机理、演化规律、治理策略,谋求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为安全的发展道路,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全球性公共危机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及演化规律,全球性公共危机下应急资源供应与分配管理,全球性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与行为规律,全球性公共危机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机理与后危机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
  4. 社会 — 经济 — 资源 —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资源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形成的功能互补、要素共享、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复合系统,旨在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持续增长、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良性循环。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能源系统可持续转型与碳中和实现路径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系统协同耦合机制与可持续运行规律、重大突发事件与战略性资源安全。
  5.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对中国来说,目前和未来几十年,由于人口结构转变进程过快,人口问题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如下: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人口负增长与人口结构演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治理、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四、政策建议
  应主要从优化顶层设计、更新评价观念、推动平台建设等三个方面入手,形成推动中国管理科学在2021~2035年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
  1. 完善学科发展的资助格局
  新时代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需要紧跟世界科学前沿,不断提升基础研究水平,要促进新兴领域与管理科学的交融发展;同时也要立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管理实践服务国家需求,解决本土问题。在以上优先领域的框架下,依靠专家群体智慧并根据时代背景特点,选择相应的具体领域形成各阶段的发展指南,通过鼓励大跨度、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科学范式的变革,推动管理科学新知识的创造,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为我国应对全球挑战提供有力支撑。在这个过程中,须努力贯彻国家对持续深化改革的要求,促进知识层次和应用领域的统一。
  优化协调学科发展资助组合格局,通过优先资助领域集群的规划,形成针对每个领域(及其下属方向)的主要科学问题属性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管理科学特点、更加优化协调的资助格局。总的来说,在基础研究现行的“项目”“人才/团队”“工具”三大类型资助工具设计格局下,建议在稳定发展自由探索类项目、问题导向性重大重点类项目的基础上,更好地拓展管理科学领域的人才/团队类、工具类项目。
  2. 建立多维、长效影响力评价机制
  着眼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当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更充分地发挥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在目前已经建立的“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评审机制基础上,建议进一步完善符合管理科学特点的多元化项目评价和绩效管理机制,推动形成不断净化的科研生态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立项环节的评审机制改革、探索项目过程中检查的评审范式改进、推动结项验收环节的评审标准优化。
  3. 持续完善管理科学研究的平台建设
  管理科学的发展与其他科学发展的途径相似,除需要科学家进行思考、推导、计算、实验等严谨研究活动之外,还需要研究问题来源、学术思想交流和学术资源的支撑。为此,除基础研究的发展在资助研究项目本身之外,还需要对上述相关的学术研究基础设施平台方面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资助。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管理科学数据与软件平台建设,推动管理科学学者面向实践展开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加强智库建设增强管理科学的实践服务功能,构建新型管理科学国际(地区)研究网络。

 

  Abstract
  This report analyzes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global competition, disruptions brought by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e frontiers of management studies, and the footprint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four decades. Based on this analysis and the basic laws of the disciplines, this report identifes the emerging major scientifc issues in management science amid the changes unseen in the past century, and propos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the priority areas for management science by 2035. This report is divided into fve parts. Firstly explaining th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c value of management science. Secondly, discussing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laws, trends of management science by the methods of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Future directions and the four integrated priority areas are proposed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parts. The remainder of the report is proposals for policies.
  Other than the curiosity of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nature and the human world, a major driving force of the advance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 also originates from the deman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anagement science should focuses on the strategic issues of national and human development. By 2035, it is necessary to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goals that can lead to emerging new frontiers of the discipline and serve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mand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science are the followings. Firstly, being forward-looking is of crucially important. We should focus on and support the research with forefront explorations or directions, th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which has a revolutionary role in changing management practice. Especially those original, direction-leading theoretical management researc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t global influ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Secondly, it is important to roo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Chinese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practice. The third is to strengthen the transformative research jointly with mathematics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fourth is to further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felds.
  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discipline are to strive to achieve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management science research and the capacity of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China by 2035, to break through several theoretical bottlenecks restricting China’s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practice, and to produce a batch of original knowledge in management science with international infuence. Afurther goal is to have a group of outstanding scholars signifcantly active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arena and to form several research teams with a leading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management scienc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ademic rigor and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study, in addition to the members of the research project team from Tianjin University, many leading scientists from management science, domestic and abroad, are also involved in the needed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and in the drafting and revising of this report. This taskforce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the member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f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s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cademicia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enior and strategic scientists in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as well as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of the projects funded by National Outstanding Youth Science Fund, Science Fund for Creative Research Groups, Basic Science Centers in Management Science.
目录

新书推荐
【绽放】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