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资源标识及开放标识技术标准规范体系考虑
周园春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技资源标识技术标准是科技资源标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国际上持续开展标识技术、系统、应用及评价等标准研制,并形成标识标准应用生态。我国发布《GB/T32842-2016 科技资源标识》国家标准,但在标识解析等关键技术领域仍缺乏标准,制约了我国科技资源的全球流通与利用。建议加强我国科技资源标识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快研制关键技术标准,支撑我国科技资源的高质量发展与国际互通。 -
以开源软件基础设施推动软件新范式变革
武延军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开源软件是当前软件发展的主流模式,并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国科学院持续建设“源图”开源软件基础设施,支撑国内开源社区治理,参与全球开源生态建设,保障全球开源软件供应链安全。同时,“源图”汇聚了海量优质开源软件数据资源,在大模型的辅助下,形成一系列软件开发智能体,其中代码迁移智能体和代码优化智能体,已支撑抢占科技制高点重大任务,并将持续推动软件开发的范式变革。 -
开放科学背景下的学术出版与传播
彭斌 编审 科学出版社
我国学术出版在系列政策牵引下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有 1/3 科技期刊基于自主平台探索集群化发展路径,开放出版生态加快重构。但仍面临三重核心挑战:期刊数据主权受国际出版商版权条款制约,SCI 论文、科学数据等关键学术资源外流;开放出版生态尚未成熟,我国OA 期刊以青铜模式为主;本土期刊承载力不足,自主平台国际化传播效能亟需加强。未来,破解“两头在外”困局需以自主平台建设为支点,通过强化出版能力提升期刊规模质量、平衡数据安全与国际开放出版融合、健全科研诚信体系,推动从“借船出海”到“造船远航”。 -
艺术思维介入科学传播的探索与实践
王沂 讲师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院于 2017 年着手开展“科技艺术”的学科建设,并将艺术思维如何介入科学传播视为一项重要课题,试图打破人文艺术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设置和专业壁垒,注重从具体科研成果和科学原理出发,逐渐形成了“视觉优化 - 展项创制 - 协作科研”三个不同的进阶,孵化形成了多个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学术平台与品牌。本报告分享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的科研方法、创作方法和思考路径的新可能性,找寻各自领域发展的新增长点。用艺术思维扩大科学研究与传播的脑洞,用科技成果重置艺术创作的气质。 -
国际开放科学信息基础设施共享网络联盟考虑
刘细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2025 年 2 月 28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IDSSD)执行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教授牵头的开放科学计划 Open for Science10 ,旨在 UNESCO 层面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基础设施技术架构,并倡导建立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网络,以引导开放科学实践并切实解决一些国家 / 地区的知识开放获取与利用困境。本报告将分享当前全球开放科学治理中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治理现状,围绕 Open for Science10 计划目标,介绍中国将主导推进的“国际开放科学信息基础设施共享网络联盟”并发出 Open for Science10 计划共建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