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次:开放科学范式与创新生态融合

论坛执行主席
  • 杨卫院士 杨卫院士
  • 郭华东院士 郭华东院士
  • 杨树锋院士 杨树锋院士

论坛日期:2025年6月19-20日

论坛地点: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海州东路718号)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部地学部

论坛摘要

我国在开放科学领域实践超过20年,在数据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合作网络拓展等方面成果显著,但仍面临关键挑战:短期内,需加快全国性科学数据平台建设,破除数据壁垒;长期来看,亟需深度参与全球开放科学治理、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科研数据智能化共享与多元化科研体系构建带来机遇,也对我国如何在开放科学新赛道中实现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2025年6月19日至20日在浙江海宁召开了以“开放科学范式与创新生态融合”为题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深入研讨开放科学驱动下的科研范式变革与生态构建,以高水平开放赋能科技自强,以科技自强引领高水平开放。详情...

主题报告
  • 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及共享探索

    陈云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

    宇宙大星球、航空发动机叶片均存在超重力条件下的物质演变现象,同一物理过程在超重力场下的运动规律与常重力场下相似,这为常重力大时空尺度物质演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验手段。本报告首先阐述超重力实验的科学意义,介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 建成的离心机和机载实验装置,其实现了高品质超重力场与多物理场极端条件的叠加,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实验平台。随后,报告介绍在超重力非线性效应、多相介质超重力演变理论、土体降解 - 固结理论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航天医学、水下爆炸等领域的超重力实验研究进行展望。最后,报告介绍以超重力实验为核心的三轮驱动研究范式及其在边坡失稳预测中的应用,探讨超重力实验平台开放共享的实践探索。
  • 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合作联盟机制

    左西年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在脑科学领域,以磁共振为代表的影像技术,大力推进了人脑活体成像大数据积累,引领着全球脑科学国际科技合作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开放式”新型科学研究理念和大科学团队合作联盟,产生了出世纪性的科技代表成果,逐步形成了“开放式脑科学”研究的科技合作机制。本报告分享在开放式脑科学国际合作科技联盟的经验,围绕“神经影像数据的互助与共享”这一核心机制内容,总结其中的经验和规律并解析未来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以开放科学推动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

    卢阳旭 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

    开放科学是推动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开放科学发展要着力解决平衡好开放与安全、建设“开放科学友好型”治理体系、提升开放科学基础设施供给效能、增强各主体参与开放科学的积极性等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完善开放科学和科技开放合作政策体系、加强教育和宣传、开展开放科学发展多层次试点、加强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加强开放科学发展监测和研究。
  • 开放、信任、合作: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路径选择

    陈锐 研究员 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

    如何立足拓展民间科技外交渠道、创设多元跨界咨商议题,主动响应联合国发起的各项倡议和行动计划,必须统筹协调全国学会争取在联合国舞台“有人有声”,组织动员国际科技组织在全球科技治理领域实现“见人见事”,夯实多双边信任基础和推动形成跨界共识行动以实现“立信立行”,聚焦全球关注的重要可持续发展议题研提中国方案,逐步建成围绕未来科技规则制定深度布局的战略载体,以期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充分发挥民间科技人文交流领域的研究支撑和决策参考作用。
  • 人工智能促进学科交叉的无尽前沿

    吴飞 教授 浙江大学

    本报告从人工智能具有“至小有内、至大无外”学科交叉特色出发,以智海三乐、智海录问等 AI+X 垂直领域学科大模型研制为例,分析学科大模型的优势与难点,解读“AIGoResearch”的科研范式内涵。同时,本报告同时介绍了浙江大学正在进行的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实践,指出了解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创新人工智能、恪守人与人造物关系是每个人需要具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