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次:开放科学范式与创新生态融合

论坛执行主席
  • 杨卫院士 杨卫院士
  • 郭华东院士 郭华东院士
  • 杨树锋院士 杨树锋院士

论坛日期:2025年6月19-20日

论坛地点: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海州东路718号)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部地学部

论坛摘要

我国在开放科学领域实践超过20年,在数据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合作网络拓展等方面成果显著,但仍面临关键挑战:短期内,需加快全国性科学数据平台建设,破除数据壁垒;长期来看,亟需深度参与全球开放科学治理、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科研数据智能化共享与多元化科研体系构建带来机遇,也对我国如何在开放科学新赛道中实现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2025年6月19日至20日在浙江海宁召开了以“开放科学范式与创新生态融合”为题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深入研讨开放科学驱动下的科研范式变革与生态构建,以高水平开放赋能科技自强,以科技自强引领高水平开放。详情...

主题报告
  • 开放科学的机遇与挑战

    杨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

    全球开放科学运动由开放获取运动、开放数据和全球开放科学治理三个浪潮汇聚而成。202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开放科学的开放、透明、包容等指导性原则。随着开放科学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其将带来“三道阳光”:读者受益、知识交流、评价公平。开放科学包含开放科学知识、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广泛主体参与的科学传播、与其他知识体系的对话交流等内容。开放科学促使科学界形成新的科研范式,推动负责任的研究,让科学研究更加包容。当然,它也带来出版模式、传播行为和资助主体的转变。本报告将深入探讨开放科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我国在开放科学领域自立自强的战略建议。
  • 数字技术加速可持续发展进程

    郭华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15 年,联合国通过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涵盖经济、社会与环境三大领域,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行动框架。然而,全球仍面临数据缺失、发展不均衡、目标间关联复杂等挑战,严重制约了 SDGs 的全面落实。数字创新手段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正逐步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国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通过研建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平台系统、发射并运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开展地球大数据服务 SDGs 的技术方法研究,面向全球提供可持续发展指标监测和评估的数据、信息和服务,为联合国 2030 年议程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SDG 中心发起的“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大科学计划”(Digi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Program,DSP)。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批准,由全球 32 个国家的 65 家机构共同参与,聚焦 SDG 空间观测体系、全球数据平台、大模型系统、标准制定与机制创新,推动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与数字转型实践,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动能。
  • 开放科学时代的地理学研究

    周成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学作为人类的基础科学之一,其核心就是要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认知地球上的人地关系,服务于全球可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地理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不仅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而且其研究方法也综合多学科的方法,形成地理学独特的综合研究视角。展望未来,在一个开放科学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无疑将地理学的综合分析与系统模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地理学的科研范式将会发生巨变。
  • 开源创新的中国观察

    王怀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防科技大学

    开源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模式和国家重要战略,DeepSeek 的开源发布引发对开源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报告从中国开源发展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开源创新经历的学习借鉴、参与融入、蓄势引领不同发展阶段的实践,分享开源创新的发展模式、中国开源创新的发展路径以及如何在新的时代实现蓄势引领的思考和认识。
  • 大数据与 AI 时代的开放地球科学

    杨树锋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

    本报告在分析地球科学的学科体系及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介绍新时代地球科学发展机遇和研究案例,分析地球作为一个高度耦合、非线性、多尺度的复杂系统所面临的困难与需求,阐述了新时代支撑复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曙光:(1)大数据爆炸;(2)人工智能革命;(3)开放科学运动的兴起。报告简要介绍大数据与 AI 时代的开放地球科学实践案例,提出开放地球科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享初步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