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地球科学学科前沿丛书·自然地理学前沿

地球科学学科前沿丛书·自然地理学前沿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作为人类家园—地球表层的科学,主要通过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交互耦合,研究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景观的性状成因、演变过程、发展规律、空间差异及区域特征,认识地球自然环境怎样成为人类活动的基础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学以解决资源、环境、灾害和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为其应用指向,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提供科学依据。本书通过阐释自然地理学总体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向,并分别就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地理系统模型模拟等分支学科,分析其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向,力图总体呈现当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从学科发展战略层面对自然地理学未来重点研究领域进行分析预判。
本书预览点击购买
地球科学学科前沿丛书
编委会
主编:傅伯杰
副主编(以姓氏笔画为序):
杨元喜 周成虎 周忠和 郭正堂 焦念志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成善 王会军 朱日祥 刘丛强 吴立新 陈骏 金之钧 郑永飞 郝芳 郭华东 龚健雅 崔鹏 穆穆 
地球科学学科前沿丛书 自然地理学前沿
项目组
组长:傅伯杰
咨询组(以姓氏拼音为序):
陈发虎 崔鹏 冷疏影 刘昌明 秦大河 宋长青 夏军 姚檀栋 张人禾 赵其国 郑度 周成虎
工作组(以姓氏拼音为序):
董金玮 傅伯杰 黄永梅 李双成 刘宝元 刘鸿雁 刘敏 鹿化煜 吕一河 马柱国 缪驰远 潘保田 朴世龙 史志华 汤秋鸿 王志恒 谢云 徐宗学 杨大文 张甘霖 郑景云 周力平
学术秘书(以姓氏拼音为序):
龚剑明 蒙吉军 彭建 王帅 赵文武
撰写组
组长:傅伯杰 赵文武
成员(以姓氏拼音为序):
董建权 董金玮 段建平 高建华 胡熠娜 华廷 黄永梅 李枫 李双成 李琰 李一泉 刘宝元 刘鸿雁 刘敏 刘维明 刘焱序 刘月 鹿化煜 吕一河 马柱国 毛祺 蒙吉军 缪驰远 彭建 彭书时 朴世龙 史志华 史舟 宋爽 汤秋鸿 王秋兵 王帅 王先彦 王志恒 吴克宁 谢云 徐志伟 徐宗学 杨大文 尹彩春 于兵 袁乃明 张甘霖 张军泽 张锐 张志刚 赵嵩 郑景云 郑子彦 朱阿兴
地理学是人类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旨在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基础学科,是地理学的基石。作为一门认知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变化规律的学科,自然地理学以其独特的认知方式、综合的研究范式,探究地表自然要素及圈层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及效应,为全球和区域资源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近年来,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自然地理学始终发挥其学科特色优势,在国土空间优化、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灾害防御等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 世纪以来,在当代科学发展与社会需求的驱动下,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内容、方法、作用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既继承了传统自然地理学的思想,又吸收了其他学科的先进理念。目前,自然地理学研究主题已从传统的自然地理格局研究向格局与过程耦合、人地系统耦合等议题深化;研究方法走向综合性与定量化,并正在实现微观过程机理与宏观格局相结合,迈向大数据时代的自然地理学,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自然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既是变化环境下自然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需求,也是未来自然地理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深化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的过程研究、推进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提升陆地表层系统观测和模拟水平,有助于进一步巩固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重要的学科贡献。
2017 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启动“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自然地理学的机遇与挑战:发展战略研究”。该项目旨在面向国际科学前沿,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阐述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分析其发展趋势,研究其发展规律和特点,评估我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态势并进行国际比较,提炼重大科学问题,提出未来 5~10 年学科领域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要研究方向。
项目研究期间,项目组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工作组会议,举办自然地理学前沿进展会议专场,出版“自然地理学前沿进展”专辑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自然地理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 50 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书的撰写。其中,书中部分观点或内容发表于《地理科学进展》2018 年第一期的“自然地理学前沿进展”专辑。
全书首先从学科整体出发,论述地理学的基本内涵、发展态势与前沿领域,明确了当代自然地理学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揭示当代自然地理学的国内外发展态势与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然后分别就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地理系统模型模拟等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明晰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任务、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和优先研究领域。全书紧扣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力图从学科发展战略层面展现当代自然地理学的前沿方向,以期服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
全书分为十二章,各章撰写人员如下:第一章为傅伯杰,第二章为彭建、胡熠娜、董建权、毛祺,第三章为蒙吉军、李枫,第四章为赵文武、华廷、张锐、刘焱序,第五章为傅伯杰、赵文武、刘焱序、王帅、张军泽,第六章为鹿化煜、王先彦、徐志伟、李一泉、高建华、张志刚、刘维明,第七章为马柱国、郑景云、谢云、段建平、袁乃明、郑子彦,第八章为杨大文、徐宗学、汤秋鸿,第九章为刘鸿雁、黄永梅、王志恒、于兵,第十章为张甘霖、刘宝元、史舟、朱阿兴、王秋兵、吴克宁、史志华,第十一章为刘敏、吕一河、彭建、李双成,第十二章为彭书时、董金玮、缪驰远、朴世龙。全书由傅伯杰和赵文武统稿。此外,刘焱序、张军泽、李琰、宋爽、赵嵩、刘月、尹彩春等参与了书稿资料的整理、校对与绘图工作。
本项目的研究得到了秦大河、赵其国、刘昌明、郑度、姚檀栋、崔鹏、周成虎、陈发虎、夏军、张人禾、宋长青、冷疏影等的指导和关心,在此向各位专家和同行对项目与书稿完成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富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覆盖知识浩瀚如海,而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傅伯杰
2020年7月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地理学发展态势与前沿
第一节 地理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地理学的发展态势
第三节 地理学与决策 
第四节 地理学发展展望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自然地理学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
第一节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意义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战略价值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自然地理学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
第一节 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内涵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动力 
第四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特点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总体发展态势 
第一节 自然地理学的国际发展态势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国内发展态势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自然地理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总体思路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学科生长点与发展方向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地貌学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地貌学研究任务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关键科学问题 
第四节 优先研究领域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气候学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气候学研究任务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关键科学问题
第四节 优先研究领域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八章 水文学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水文学研究任务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关键科学问题
第四节 优先研究领域
本章参考文献
第九章 生物地理学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生物地理学研究任务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关键科学问题
第四节 优先研究领域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章 土壤地理学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土壤地理学研究任务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关键科学问题
第四节 优先研究领域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任务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关键科学问题
第四节 优先研究领域
本章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地理系统模型模拟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地理系统模型模拟研究任务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关键科学问题
第四节 优先研究领域 
本章参考文献 
关键词索引
陈述彭 . 1999. “数字地球”战略及其制高点 . 遥感学报 , 4(3): 247-253.
程国栋 , 肖洪浪 , 傅伯杰 , 等 . 2014.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进展 . 地球科学进展 , 
傅伯杰 . 2014.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 . 地理学报 , 69(8): 1052-1059.
傅伯杰 . 2017.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 地理学报 , 72(11): 1923-1932.
傅伯杰 . 2020.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理科学的历史任务 . 科技导报 , 38(13): 19-24.
傅伯杰 , 冷疏影 , 宋长青 . 2015.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 . 地理科学 , 35(8): 939-945.
傅伯杰 , 张立伟 . 2014.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方法与进展 . 地理科学进展 , 33(4): 441-446.
国家统计局 . 2020. 中国统计年鉴 2020. 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
黄秉维 . 1960. 地理学一些最主要的趋势 . 地理学报 , 26(3): 149-154.
黄秉维 . 1996. 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 (I). 地理学报 , 51(4): 350-354.
冷疏影 . 2016. 地理科学三十年 : 从经典到前沿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陆大道 . 2015. 地理科学的价值与地理学者的情怀 . 地理学报 , 70(10): 1539-1551.
陆大道 , 郭来喜 . 1998.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 . 地理学报 , 53(2): 97-105.
陆大道 , 王铮 , 封志明 , 等 . 2016. 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 . 地理研究 , 35(5): 805-824.
钱学森 . 1991. 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 地理学报 , 46(3): 257-265.
熊巨华 , 王佳 , 史云飞 . 2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理科学申请代码的调整优化 . 地理学报 , 75(11):2283-2297.
姚士谋 , 张平宇 , 余成 , 等 . 2014.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 . 地理科学 , 34(6): 641-647.
赵文武 , 侯焱臻 , 刘焱序 . 2020. 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进展 . 科技导报 , 38(13): 25-31.
Crutzen P J, Stoermer E F. 2000.The “Anthropocene”. Global Change Newsletter, 41: 1-20.
Day T. 2017. Core themes in textbook definitions of physical geography.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61(1): 28-40.
Fu B J. 2020. Promoting geography for sustainability.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1(1): 1-7.
Fu B J, Zhang J, Wang S, et al. 2020. Classification-coordination-collaboration: a systems approach 
for advanc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7(5): 838-840.
Future Earth Transition Team. 2013. Future Earth initial design. Paris: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
Huang J P, Ma J R, Guang X D, et al. 2019. Progress in semi-arid climate change studies in Chin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36(9): 922-937.
Liu J, Dietz T, Carpenter S, et al. 2007. Complexity of 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 Science, 317: 1513-1516.
Waters C N, Zalasiewicz J, Summerhayes C, et al. 2016. The anthropocene is functionally and 
stratigraphically distinct from the Holocene. Science, 351(6269): aad2622.
 暂无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