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可视化蛋白质组学http://videozh.cas.cn/masvod/public/2025/09/05/20250905_199193e282c_r36_1200k.mp4
田瑞军 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肿瘤微环境等生物医学研究体系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错综复杂的细胞间信号转导。时空动态蛋白质复合物是构建这些信号转导网络的重要分子机器,一般都经历一个由细胞间、细胞膜、细胞质到细胞核的“链条式”激活、组装和信号传递过程。因此,空间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是多维度全面表征肿瘤微环境等中蛋白质组表达谱、修饰谱及其复合物组成的重要需求,将有力推动药物靶点和生物标记物蛋白的原位系统解析。近年来,成像工具与基于色谱-生物质谱联用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整合应用成为空间蛋白质组学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本报告将汇报团队在空间可视化蛋白质组学方向的方法学发展及在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细胞间信号转导方向的应用研究进展。 -
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子诊断与化学干预
刘聪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α-Synuclein(α-Syn)聚集形成病理性纤维为主要成分的路易小体是PD的主要病理学标志 ,α-Syn病理性纤维的形成及其在神经元间的传播与PD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在本次报告中,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本研究团队近五年针对α-syn与PD的研究进展。(1)发现并阐释α-syn病理聚集的结构多态性(amyloid polymorphism),揭示α-syn在不同的病理条件下可以形成结构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淀粉样聚集体;(2)阐释α-syn病理性聚集细胞间传播与诱导神经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3)基于α-syn病理性聚集的抑制剂以及分子示踪剂的设计与筛选。相关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本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如:蛋白聚集体是疾病的致病原因还是衰老或疾病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伴生现象等)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为PD的早期诊断与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
免疫细胞信号转导及工程化改造
王皞鹏 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
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为代表的免疫细胞治疗已成为一种革命性的癌症治疗方法。近几年来,CAR-T疗法在临床应用,尤其是在血液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款细胞药物已经上市。然而,作为一种人工设计的合成抗原受体,CAR缺乏自然进化赋予的精细调节和优化,导致CAR-T疗法仍然面临若干挑战。这些挑战包括CAR-T细胞在体内的持续时间有限、抗原敏感性相对较低,以及在治疗实体瘤时容易出现功能耗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的突破,为解决CAR-T疗法面临的问题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CAR-T设计,以提升其治疗效果和适用范围。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于免疫细胞治疗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推动CAR-T疗法在更广泛的疾病类型中的应用。 -
T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
叶丽林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
当前的免疫治疗策略,包括CAR-T ,PD-1/PD-L1免疫检查点阻断,TIL疗法等,均受到T细胞耗竭的制约,仍面临响应率低、复发率高等瓶颈。相对于耗竭性T细胞,记忆性T细胞具有生命周期长、增殖能力强、效应功能高等优势。靶向T细胞记忆可能突破上述瓶颈,报告人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
自身免疫病的创新诊断和治疗研究
徐沪济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炎性关节病于1999年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心血管疾病、癌症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同时被我国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的十类重大疾病之一。如何提高炎症关节炎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患病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也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亟待攻关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报告主要是介绍团队近期在自身免疫病诊断和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在诊断领域,重点介绍HLA-B27亚型在强直性脊柱炎(AS)诊断上的意义,为早期和精准诊断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团队整合了大规模的AS全基因组信息(三万多人的多种族患者),开发了基于全基因组数据的AS多基因风险评分新方法(Polygenic Risk Score),成功利用基因遗传数据构建方法模型来进行早期诊断和预测风湿免疫性疾病究。在治疗领域:重点介绍异体通用型CAR-T在治疗自身免疫病的临床运用,包括优势,疗效和安全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