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http://videozh.cas.cn/masvod/public/2025/09/05/20250905_1991806e9d4_r36_1200k.mp4
刘良云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巴黎协定》确定通过国家自主贡献(NDCs)方式实现升温幅度控制在2℃的目标,并建立了全球碳盘点机制,且从2023年开始每五年进行一次全球碳盘点,评估NDCs目标实现进展情况。卫星遥感具有客观、透明、全球动态观测的优点,我国也计划建设自主的全球碳盘点监测技术体系,调研和展望全球碳盘点研究进展和趋势非常必要。报告以全球碳计划系列评估报告为核心,分析了全球碳排放与通量的科学评估现状,并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下一代碳卫星及全球碳盘点遥感科学产品与应用”的解决方案、研究重点和亮点进展。报告强调卫星遥感是提高全球和区域碳排放和碳通量估算精度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利用和挖掘卫星遥感的潜力,发展基于遥感大数据和机理过程模拟的“自下而上”和陆气协同数据同化的“自上而下”碳通量估算方法,努力尽早建成我国的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体系,为“双碳”行动提供数据支撑。 -
地表环境氧化历史重建http://videozh.cas.cn/masvod/public/2025/09/05/20250905_19918045715_r36_1200k.mp4
王相力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通过地表氧化历史的重建,提出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受多圈层作用的调控,对复杂生命的演化至关重要。 -
埃迪卡拉纪大冰期的地球内部驱动http://videozh.cas.cn/masvod/public/2025/09/05/20250905_19917f32373_r36_1200k.mp4
沈冰 教授 北京大学
报告聚焦晚埃迪卡拉纪大冰期的时空分布特征,指出同时期真极移事件对此次冰期的维持具有关键作用,强调了地球内部动力过程对气候事件的深远影响。 -
“有血有肉”的地球内部系统建模及地表效应http://videozh.cas.cn/masvod/public/2025/09/05/20250905_19917f9bfd6_r36_1200k.mp4
李忠海 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
从地球内部系统的综合建模出发,提出构建一个“有血有肉”的地球系统模型。他将地球内部过程类比为人体系统,通过固体地球与挥发性物质的耦合模型,探讨了地表环境与生命演化的相互影响,展望了全地球系统的统一建模路线。 -
在探索中寻求突破——古DNA探究东亚人群迁徙演化与适应http://videozh.cas.cn/masvod/public/2025/09/05/20250905_19917e1ab64_r36_1200k.mp4
付巧妹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提出以人类为代表的生物进化需要适应地表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演变,而生物演变史也是对环境的适应史;通过距今100,000~100年人类基因组数据,探讨了东亚,特别是中国十万年来的人群遗传历史,以及人类迁移、演化与适应的历程,呈现了此前不为人知的早期人类迁徙、演替及内外交流互动的复杂历史图景,为理解第四纪时期地表环境演变和生物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