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农业科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农业科学

第一章脑与认知科学总论脑与认知科学是以脑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汇合的新兴研究领域,是研究人和动物的认知及智力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方法和技术来揭示脑的工作原理、理解脑的高级功能、研究人类精神世界的科学。对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提升和扩展人的能力、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增进心理和精神建康,对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增强国家安全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书预览点击购买

  联合领导小组

  组长孙家广李静海朱道本

  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红阳白春礼李衍达

  李德毅杨卫沈文庆

  武维华林其谁林国强

  周孝信秦大河郭重庆

  曹效业程国栋解思深

  联合工作组

  组长韩宇刘峰松孟宪平

  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澍申倚敏冯霞

  朱蔚彤吴善超张家元

  陈钟林宏侠郑永和

  赵世荣龚旭黄文艳

  傅敏谢光锋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农业科学

  战略研究组

  组长武维华院士中国农业大学

  陈焕春院士华中农业大学

  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方荣祥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尹伟伦院士北京林业大学

  邓秀新院士华中农业大学

  卢永根院士华南农业大学

  许智宏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孙其信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李奎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振声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吴孔明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张启发院士华中农业大学

  罗云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相建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顾铭洪教授扬州大学

  蒋有绪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组长孙其信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副组长罗晶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

  薛淮副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

  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邓秀新院士华中农业大学

  李奎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杨新泉副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

  陈越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

  罗云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前言

  农业科学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大需求,是提高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重要内容。为应对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全球气候变化等国际性挑战,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学已成为生命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的热点领域。目前我国农业科学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未来10年是我国农业科学跨越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机遇期。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未来农业科学的战略发展和科学布局意义重大,也非常迫切。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根据《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联合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成立了农业科学战略研究组,在联合领导小组、联合工作组指导下,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开展了系统的农业科学战略研究工作。

  农业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考虑到农业科学的分支学科较多、差别较大,在战略研究中,分别成立了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植物营养学、林学、畜牧学、兽医学、水产学、食品科学、农业生物组学等分支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组织调研并形成各分支学科战略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次集中研讨,形成本书初稿,并多方面征求意见。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组织下,先后两次接受院士大会咨询。战略研究组根据咨询意见,对书稿进行了修改完善。

  考虑到农业科学的学科特点,在章节内容安排上,采取农业科学总报告、各分支学科报告的方式。总报告有些内容是在分支学科报告基础上归纳凝练的,有些内容会略有交叉。总报告由战略研究组和秘书组撰写,各分支学科战略研究报告的主要负责和起草人为:孙其信(作物学)、邓秀新(园艺学)、吴孔明(植物保护学)、张福锁(植物营养学)、尹伟伦(林学)、李奎(畜牧学)、陈焕春(兽医学)、相建海(水产学)、罗云波(食品科学)、张启发(农业生物组学)。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除“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联合领导小组、联合工作组和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秘书组成员外,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召虎教授和段留生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的匡汉晖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的翟明普教授等同志参与了农业科学总论的撰写,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处的付裕贵同志在调研工作协调、会议安排等方面付出了辛勤劳动。还有其他许多农业科学领域的专家参与了分支学科调研、资料提供、报告编写、修改完善等相关工作,由于篇幅有限,难以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感谢科学出版社及其编辑人员在文稿编辑和出版方面付出的大量辛勤劳动。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调研和报告撰写时间比较仓促,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武维华陈焕春

  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

  20101010

  目录

  总序(路甬祥陈宜瑜)/ i

  前言/ v

  摘要/ vii

  Abstract/ xiii

  第一章农业科学总论/00

  第一节战略地位/00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00

  二、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需求/00

  三、发展农业科学是提高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00

  四、发展农业科学是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00

  五、农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日益广泛/00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00

  一、学科内涵/00

  二、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00

  三、学科国际发展状况与趋势/00

  第三节发展现状/0

  一、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0

  二、形成了较完整的农业科学学科体系,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和引领

  作用尚待加强/0

  三、农业学科平台、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尚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

  新的需要/0

  四、具有保障学科发展的政策体系,但尚需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0

  第四节学科发展布局/0

  一、总体发展战略布局/0

  二、重点发展方向/0

  三、交叉学科发展布局与发展方向/0

  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0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0

  一、确定优先发展领域的基本原则/0

  二、优先发展领域/0

  三、重大交叉领域/0

  第六节国际合作与交流/0

  一、农业科学领域国际合作的发展态势/0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本情况/0

  三、我国在该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战略需求分析/0

  四、我国在该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总体布局/0

  第七节保障措施与建议/0

  一、进一步提高国家对农业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0

  二、努力改善农业基础研究的支撑条件/0

  三、着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队伍建设/0

  四、进一步提高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成效/0

  参考文献/0

  xxiv

  第二章作物学/0

  第一节战略地位/0

  一、作物学科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和农产品供

  给安全的根本措施/0

  二、作物学科发展是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迫

  切需要/0

  三、作物学科发展是突破资源制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确保农业

  区域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0

  四、作物学科发展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促进农业科技

  进步的重要战略内容/0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0

  一、作物学的内涵和发展规律/0

  二、作物学发展态势/0

  第三节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0

  一、研究现状、重要进展和重要成果/0

  二、基金资助情况/0

  三、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情况/0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0

  第四节学科发展布局/0

  一、总体发展布局/0

  二、分学科和重点发展方向布局/0

  三、交叉学科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0

  四、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0

  第五节优先领域以及重大交叉研究领域/0

  一、遴选优先发展领域的基本原则/0

  二、优先发展领域/0

  三、重大交叉研究领域/0

  第六节国际合作与交流/0

  一、作物学领域国际合作的发展态势和我国基本情况/0

  二、我国在该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战略需求和总体布局/0

  第七节保障措施与建议/0

  一、加强作物科学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0

  二、强化学科平台建设,优化学科网络布局/0

  三、加速杰出人才培养,促进学科队伍提升/0

  四、拓宽国际合作领域,促进学科全面发展/0

  五、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和资助模式,优化学科发展外部环境/0

  参考文献/0

  xxv

  第三章园艺学/0

  第一节战略地位/0

  一、园艺产业经济和社会地位/0

  二、园艺产业发展现状/0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0

  一、园艺学的发展规律/0

  二、园艺学研究的特点/0

  三、园艺产业的发展趋势/0

  四、未来园艺产业技术需求/0

  第三节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0

  一、研究现状、重要进展和重要成果/0

  二、基金资助现状和人才队伍情况/0

  三、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0

  第四节学科发展布局/0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0

  一、优先发展领域/0

  二、与其他学科重点交叉领域/0

  第六节国际合作与交流/0

  一、加强园艺植物优异资源的国际合作/0

  二、加强基于组学的园艺植物系统生物学国际合作/0

  三、园艺植物表观遗传学国际合作/0

  四、设施作物专用品种对亚适宜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机制国际合作/0

  第七节保障措施与建议/0

  参考文献/

  xxvi

  第四章植物保护学/

  第一节战略地位/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一、植物保护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二、有害生物致害性变异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

  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保护的科学研究/

  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分支学科/

  五、高度重视环境友好和食品安全植保新技术的研发/

  第三节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一、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重要研究进展/

  三、基金资助现状和人才队伍情况/

  四、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学科领域发展布局/

  一、总体发展布局/

  二、分支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布局/

  三、交叉学科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

  四、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优先发展领域/

  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六节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总体布局和保障措施/

  二、分支学科布局/

  第七节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杰出人才培养/

  二、科研平台建设/

  三、重大科研项目设计/

  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

  五、科研成果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五章植物营养学/

  第一节战略地位/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一、植物营养学科的定义与内涵/

  二、植物营养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三、植物营养学科的发展态势/

  xxvii

  第三节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一、学科总体发展特色/

  二、优势学科、薄弱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状况/

  三、总体经费投入与平台建设/

  四、人才队伍建设/

  五、推动学科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的举措和

  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学科发展布局/

  一、总体发展战略布局/

  二、学科发展战略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

  三、交叉学科发展布局与发展方向/

  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土壤养分水分生物有效性/

  二、土壤生产力及其调控 /

  三、养分高效利用的分子生理基础及遗传改良 /

  四、作物高产优质的营养基础/

  五、根际互作的过程与调控/

  六、高产高效施肥原理与方法/

  七、养分资源利用与养分循环/

  八、养分和污染物的环境效应与控制/

  九、土壤植物系统过程定量化/

  第六节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植物营养学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发展态势/

  二、我国在植物营养学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基本情况/

  三、我国在植物营养学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战略需求分析与总

  体布局/

  第七节保障措施与建议/

  参考文献/

  xxviii

  第六章林学/

  第一节战略地位/

  一、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对林学的战略需求/

  二、林产品产业发展对林学的战略需求的科学/

  第二节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

  一、基础林学发展迅速/

  二、种质资源创新成为森林资源培育的前提/

  三、森林资源培育成为林学的核心/

  四、可持续发展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理念/

  五、林业生态工程地位明显提升/

  六、林业生物质材料科学蓬勃发展/

  第三节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一、抗逆生理和发育生理引领森林植物学发展/

  二、不同尺度的森林生态学研究全面展开/

  三、林木良种化进程加快/

  四、人工林营造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五、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六、林业生态工程理论研究得到加强/

  七、林业生物质材料研究发展迅猛/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学科发展布局/

  一、加强林学基础学科的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应用/

  二、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和产业关键科学技术研究/

  三、加强符合林业特点的平台建设和条件建设/

  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优先发展领域/

  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六节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七节保障措施与建议/

  参考文献/

  xxix

  第七章畜牧学/

  第一节战略地位/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一、对种质资源基因的高度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是新品

  种培育和产业化的核心/

  二、农业动物育种、繁殖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畜牧

  学科的快速发展/

  三、从动物营养、遗传和环境的结合处着手研究营养素的消化吸收、

  生理代谢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已成为动物营养学发展的新方

  /

  四、畜禽养殖对环境的破坏、环境对畜牧和草地的影响日益受到关

  注,畜牧和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对畜牧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阐述农业动物和牧草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

  分子机制已成为畜牧学科的前沿领域/

  第三节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一、畜牧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畜牧学科研究资助现状和取得的成就与差距/

  三、我国畜牧学科人才队伍发展、建设现状与不足之处/

  第四节学科发展布局/

  一、总体发展战略布局/

  二、学科发展战略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畜牧学优先发展领域/

  二、畜牧学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六节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全球框架下动物、草地植物遗传资源评价与利用/

  二、农业动物基因组计划/

  三、新兴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畜牧科学中的应用/

  四、包括畜禽在内的国家大型生物数据中心合作计划/

  五、畜禽环境生物学/

  六、牧草/作物家畜综合系统管理/

  七、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七节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畜牧学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加大向畜牧学科的政策倾斜和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资

  助额度,稳定支持一些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研究队伍/

  三、以重大科学工程带动畜牧学科发展/

  四、加强科研条件的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五、改进评审机制,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和成果管理,建立共享机制/

  六、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参考文献/

  xxx

  第八章兽医学/

  第一节战略地位/

  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兽医学科的需求/

  二、加强人兽共患病的防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兽医学科

  的需求/

  三、拒外来病于国门之外对兽医学科的需求/

  四、保障食品安全对兽医学科的需求/

  五、宠物与野生动物疾病的控制对兽医学科的需求/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一、兽医学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大/

  二、兽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三、高新技术在兽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学科交叉、联合攻关、重点突破是兽医学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一、人才队伍建设/

  二、资助现状/

  三、兽医学基础研究的现状与重要成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学科发展布局/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优先发展领域/

  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六节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动物基础免疫学研究/

  二、病原糖组学研究  /

  三、病原与宿主的互作及其信号转导与调控网络  /

  四、外来病防控基础研究  /

  五、动物生长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  /

  六、动物系统生物学研究 /

  七、动物重要群发普通病的信号转导与网络调控机制 /

  八、动物骨代谢疾病的基础研究  /

  第七节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科学认识兽医学科的战略地位/

  二、加强兽医基础研究平台建设/

  三、发展兽医学科研究的支撑体系/

  四、培育创新团队/

  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xxxi

  第九章水产学/

  第一节战略地位/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一、蓝色生物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需求成为水产科技快速发展的

  重要驱动力/

  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各分支学科综合、交叉成为水产科学发展

  的重要趋势/

  三、水产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的发展合力并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节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

  一、水产学科在国际上的发展/

  二、我国水产学科发展现状/

  三、总体经费投入情况/

  四、人才队伍情况/

  第四节水产学科发展布局/

  一、水产学科发展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

  二、交叉学科发展布局与发展方向/

  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遴选优先发展领域的基本原则/

  二、水产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三、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六节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七节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着力源头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奠定未来竞争力基础/

  三、加强条件支撑,优化发展环境/

  四、完善学科布局,促进学科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xxxii

  第十章食品科学/

  第一节战略地位/

  一、食品科学的进步推进食品工业快速、高效发展,满足人类营养

  新要求/

  二、食品科学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食品科学的进步是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

  生命安全的需要/

  四、食品科学的进步为食品产业技术提升提供保障/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一、我国食品科学的研究特点/

  二、我国食品科学的发展规律/

  三、国际食品科学的发展状况/

  四、国际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一、人才队伍建设/

  二、资助现状/

  三、食品学科研究的现状与重要成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食品科学学科发展布局/

  一、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

  第五节优先领域以及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遴选优先发展领域的基本原则/

  二、食品学科优先发展领域/

  三、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六节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食品学科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趋势和现状/

  二、食品学科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战略需求分析与总体布局/

  第七节保障措施和建议/

  一、加大对食品学科的投入,增强发展动力/

  二、向基础研究,尤其是利用最新生物学研究成果和技术的前沿研究

  倾斜/

  三、加强学科交叉,对利用多学科手段的创新性研究给予优先资助/

  四、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对拥有良好国际合作背景的前沿研究项

  目倾斜资助/

  五、保证研究经费合理落实、充分使用/

  六、培养优秀的人才梯队/

  参考文献/

  xxxiii

  第十一章农业生物组学/

  第一节战略地位/

  第二节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

  一、研究的高通量、高产出/

  二、整体化及多学科交叉/

  三、新技术不断涌现/

  四、基础研究的先进性和应用研究的普及性相结合/

  五、经费高投入、研究集约化/

  第三节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

  一、国际农业生物组学研究现状/

  二、我国农业生物组学研究现状/

  三、我国农业生物组学研究人才队伍发展和建设现状/

  第四节学科发展布局/

  一、总体发展布局/

  二、重要动植物、农业微生物组学研究方向布局/

  第五节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一、优先发展领域/

  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六节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优先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二、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强化实质性合作,提升合作

  层次和规模/

  第七节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继续加强生物组学研究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

  二、设置重大专项课题、加大对生物组学研究的资助/

  三、加强项目间的沟通和互补/

  四、加强和完善高水平的农业生物组学研究中心的建设/

  五、加强生物信息平台和种质资源平台建设/

  六、课题研究项目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实行优胜劣汰/

  七、鼓励和积极推动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参 考 文 献   

  科学技术部等.2009.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2009—2020年)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20100517.美国国家农业发展计划.http://wwwarsusdagov/research/programs.htm

  信乃诠,许世卫,孔繁涛.2008.我国基础农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前沿科学,3:9~18

  张启发.2009.绿色超级稻的构想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水产学会.2009. 20082009水产学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9. 20082009基础农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林学会.2007.2006~2007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20072008畜牧兽医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园艺学会.2008.20072008园艺学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20072008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0226.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0209.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暂无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