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

院士与青年人才面对面|“站在更高起点上,攀登更高峰”

2022-08-15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字号:

  8月8日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一楼会议室气氛热烈,前来参加2022年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学术年会暨“科学与中国”20周年活动的部分院士与哈工大主要领导、院士专家及青年科技人才围坐在一起,共同召开“院士助力黑龙江创新发展——与哈工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座谈中,院士们围绕高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话题各抒己见,坦诚建言。院士们先后发表意见,高度评价龙江推进人才振兴政策的探索实践,认为黑龙江科教资源丰富,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环境越来越好。他们激励龙江青年科技人才在新时代创新发展中要敢挑重任,勇当科技创新生力军。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加速度”
  “高校就是要以培养为党和人民作贡献的人才为己任。”座谈中,多位院士表示,哈工大抓住了“培养杰出人才”这个着力点,迈出了探索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一步,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全新探索。
  作为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哈工大近年来设立由院士领衔或担任班主任的特色班,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情怀,创新思维和攻坚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在校内外反响热烈。
  2021年9月,哈工大永坦班迎来第一批新生。开学前,身为班主任的刘永坦院士与27名新生进行了一场关于理想的对话。已经85岁高龄的“坦先生”针对同学们五花八门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他还将自己获得的“时代楷模”奖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章带到了现场,满足学生们摸一摸奖章的愿望。两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让同学们深受触动,他们立志成为像“坦先生”一样的人,称自己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攀登更高峰”。
房建成院士
  “榜样的力量是生动的、可感的,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在他们心中埋下科技报国的种子。”听了永坦班的由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房建成频频点头,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对未来教育改革的一次试水,不仅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还会增强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团队协作,这样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学习。
  房建成院士表示,进入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引领未来发展的精英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建议,我们要从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出发,倒逼现有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加速度”。
  让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地做研究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毅力。如何创造条件让青年科研人员潜心科研、把“冷板凳”坐热,是多位参会的哈工大青年科技人才关心的话题。
  “我就是哈工大培养的学生,学校对面向科技前沿的探索给了青年科技工作者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毕业于哈工大航天学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谈及在母校深耕科研时的感受时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母校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独立研究的土壤,想尽办法创造良好科研生态,让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地做研究。”
于登云院士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近年来,黑龙江通过实施“头雁计划”“龙江学者”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持续为青年人才成长构建优良的生态环境,汇聚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今年五月颁布的《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更是引起了省内外不小的关注。
  “真切感受到了龙江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立军说,“人才60条”的政策站位高,评价好,黑龙江这样全力打造人才振兴的“强磁场”,定会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有信心成为服务科技创新的主角。
王立军院士
  “深化机制改革,优化评价导向,犹如激活一池春水。”王立军院士认为,只有搭建吸引集聚优秀人才的广阔平台,才能聚集一流人才。他表示,要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让高校的人才能量得到真正释放,让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员“坐冷板凳”也有“热待遇”。
  在强国路上挑大梁当主角
  座谈前,院士们一行参观了哈工大博物馆,博物馆中一本本尘封几十年的教学笔记给多位院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说,泛黄的笔记既是新中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艰辛历程的缩影,又诠释了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参观哈工大博物馆
  站在新百年的起点,如何让新时代的青年科技人才赓续红色基因,让更多青年挑大梁、当主角?座谈会上,院士们结合自身实践与哈工大青年人才进行深入交流。
  “质朴与厚重的哈工大博物馆让大家感受到了这里培养出的杰出人才独具特色的科研品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副主任李陟认为,青年科技人才就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科研,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寻找和实现科技突破。
李陟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郑婉华认为,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就要勇于维护求实求真的学术生态环境。在学术上敢说真话、说实话,应是所有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郑婉华院士
  她同时建议,要在打造营造良好成才环境上下准功夫。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更开放更包容的空间,让青年科技人才勇于挑战重大科学难题,让更多千里马脱颖而出。
  记者:赵一诺;摄影:张宇驰;编辑:邓伟;审核:陈薇伊;统筹:彭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