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次:界面科学与高性能太阳电池

论坛执行主席
  • 包信和院士 包信和院士
  • 李树深院士 李树深院士
  • 杨德仁院士 杨德仁院士

论坛日期:2025年3月30-31日

论坛地点:苏州实验室(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若水路388号)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论坛摘要

我国光伏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构建了成熟的晶硅和III-V族多结技术体系,并形成了相应的民用和航空产业链,钙钛矿等新兴材料和叠层器件的创制亦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然而,光伏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器件效率难以大幅提升、大面积模组效率难以保持、空间辐照稳定性瓶颈难以突破等。在此背景下,2025年3月30日至31日在苏州召开了以“界面科学与高性能太阳电池”为题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深入研讨各类光伏体系的界面科学共性机制,以期促进新一代光伏材料和器件技术路线的形成,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抢占科技制高点。详情...

主题报告
  • 薄膜光伏技术进展与工业化挑战:从闪锌矿、黄铜矿到钙钛矿

    钟大龙 首席专家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我国光伏技术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迈向高比例光伏发电及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新时代已然开启。在新时代光伏如何走上健康高质量发展以实现持续引领全球光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报告简要介绍从闪锌矿、黄铜矿到钙钛矿的薄膜光伏技术进展,分析光伏技术发展的创新需求,分享薄膜光伏技术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就钙钛矿及其叠层技术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 空间太阳能电池辐射效应新需求与挑战

    玛丽娅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可空间太阳能电池在轨运行时,暴露于复杂的高能带电粒子辐射环境中,如电子、质子及重离子等,引入的位移损伤和电离效应会通过不同作用过程影响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直接导致太阳电池阵功率下降,威胁任务寿命。太阳电池的抗辐射加固在保证航天器稳定可靠长寿命运行之余,可减少电池阵面积和重量,降低发射成本。本报告回顾了空间太阳能电池抗辐射加固技术与机理研究历史,分析了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态势,提出了下一步工作重点。
  • 硅基叠层太阳电池

    张晓丹 教授 南开大学

    单结晶硅太阳电池具有效率高、稳定性好和成本低的诸多优点而成为目前光伏产业的主流技术。我国已经多年在该领域产量和产能世界第一。为了继续保持我国世界领先地位,我们亟需提升基于产业化晶硅的新型高效太阳电池的研究。本报告主要介绍了基于晶硅的叠层电池相关基础研究工作,重点关注钙钛矿 / 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和 III-V 化合物 / 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并对未来基于晶硅的效率超 40% 的太阳电池技术进行展望。
  • 高效硅基太阳能电池

    杨新波 教授 苏州大学

    硅基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光伏技术的主流,本报告重点介绍团队在非晶硅异质结电池、金属化合物钝化接触电池和钙钛矿 / 晶硅叠层电池的研究进展和挑战,基于高性能微晶硅氧窗口层结合铜电镀技术的异质结电池实现了 26.6% 的认证转换效率,基于新型铝掺杂氧化锌钝化接触的晶硅电池获得了 24.3% 的认证转换效率,结合宽带隙钙钛矿电池和高效异质结底电池,实现了 33.6% 认证转换效率的两端钙钛矿 / 晶硅叠层电池。
  • 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组研究

    赵一新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铅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备受关注。课题组前期通过添加剂结晶调控与异质组分钝化策略,攻克了钙钛矿薄膜可控结晶、缺陷抑制及稳定性提升难题。近年聚焦电池模组表界面稳定性,构建内源性维度调控与外源性顶 / 底界面调控协同策略:提出外源性低维有机阳离子通过离子交换实现维度调控新机制,阐明有机 - 无机杂化与无机钙钛矿在界面低维化及表面端基化的本质差异,创新设计功能化阳离子实现 2D/1D/1.5D 多维度钙钛矿精准构筑。基于底界面外源性调控,开发双向离子迁移稳定化技术。系列成果突破钙钛矿电池效率 - 稳定性协同优化瓶颈,为产业化应用奠定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