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性生物材料激活成年神经发生修复创伤性脑损伤及脑卒中的研究
演讲人:杨朝阳
脑创伤或脑卒可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和认知等功能障碍。传统观念普遍认为,成年哺乳类神经元不能再生。脑损伤后,由于脑血管破裂、炎性因子聚集、免疫细胞激活和兴奋性神经毒等因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损伤区的微环境非常恶略(就像盐碱地),抑制神经再生。近三十年的研究证明成年哺乳动物 CNS 内存在神经再生的“种子”细胞—成年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在生理条件下,侧脑室室区和室下区及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的NSCs 能够产生新的神经元,它们成熟、整合并重塑已存的神经环路,进而导致功能障碍一定程度的恢复。然而, CNS 损伤后,恶劣的抑制性的微环境阻止这些激活的NSCs 产生新的神经元,反而会促使NSCs 增殖、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形成胶质瘢痕。
-
脊髓损伤修复的临床转化试验研究 ——受试者选择标准及手术方式的探讨
演讲人:周方
中国急性脊髓损伤年患病率约 14-60 人次/100 万,平均年龄 34.7-54.4 岁,患者一生的治疗总费用可高达 967 万元。脊髓损伤的治疗,尤其完全性脊髓损伤, 是世界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也一直是世界医学难题。当前临床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康复治疗两种,虽然能够有效地减轻损伤程度同时挽救部分功能,但却无法实现脊髓神经组织的完全修复与再生。现有的神经再生治疗的研究中,保护性治疗无法有效促进神经组织再生,移植外源细胞治疗则存在免疫排斥和发生肿瘤及效果不确定等缺点,尚难以实现临床应用。李晓光教授团队研制的生物活性材料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可激活成年哺乳类动物体内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干细胞并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从而促进截瘫肢体功能恢复,极具临床转化潜力。
-
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的鉴别诊断和慢性脊髓损伤胶质瘢痕边界精准定位研究
演讲人:饶家声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由于脊髓损伤后神经自发再生的能力孱弱,常导致患者功能永久且不可逆转的损伤,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和肛肠功能评定及研究进展
演讲人:廖利民
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以及肛肠失去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无反射等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可以引起顽固性尿失禁、尿潴留、反复尿路感染、顽固性便秘及大便失禁等症状,处理不当还会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乃至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不但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还严重威胁患者的长期生存。
-
电生理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后的评价
演讲人:刘小璇
为针对未来的脊髓再生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需制定一系列临床和电生理指标,以确定脊髓损伤的界限和程度,并对一个或两个脊髓节段的恢复进行可靠监测。针对本次演讲的题目“电生理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后的评价”,简要介绍目前电生理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急性期结构完全性损伤和恢复期的诊断和治疗价值,主要介绍目前常用的电生理指标的应用和不足,如运动诱发电位(MEP)在目前更多运用于评价皮质脊髓束功能的完整性,用于术中监测, 它的主要评价指标是中枢神经系统运动传导时间(CMCT),但在具有周围神经损害的情况及腰段明显受累的情况下,检查结果往往影响较大,而感觉诱发电位(SEP)同样存在上述的问题,同时由于感觉神经受刺激时可以出现“中枢放大” 效应,而影响节段性评价的结果,肌电图可以节段性的评价受累脊髓平面的损伤情况,但往往缺乏在急性期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