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科学范式与创新生态融合”报告摘要

一、基本信息

我国在开放科学领域实践超过20年,在数据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合作网络拓展等方面成果显著,但仍面临关键挑战:短期内,需加快全国性科学数据平台建设,破除数据壁垒;长期来看,亟需深度参与全球开放科学治理、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科研数据智能化共享与多元化科研体系构建带来机遇,也对我国如何在开放科学新赛道中实现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2025年6月19日至20日在浙江海宁召开了以“开放科学范式与创新生态融合”为题的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深入研讨开放科学驱动下的科研范式变革与生态构建,以高水平开放赋能科技自强,以科技自强引领高水平开放。

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郭华东、杨树锋担任执行主席,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90余名相关领域专家,通过跨学科、跨行业的深入交流,致力于突破学科领域融合中的传统科研边界,重塑科学研究的开放路径,以推动领域大发现。

二、主要议题与讨论要点

杨卫院士以“开放科学的机遇与挑战”为题作大会引导发言,提出我国开放科学发展进入范式融合和行动增强阶段。郭华东院士、周成虎院士、杨树锋院士、王怀民院士、陈云敏院士、肖倚天研究员受邀作大会报告,分别围绕数字技术、学科交叉、开源战略、范式演变等科研创新环境发展的关键主题进行深入解读。论坛聚焦“开放科学与国际合作”“开放科学中的开源创新”“开放科学中的基础设施共享”三个议题,组织14位专家作专题报告,专题研讨和深入剖析开放科学关键支柱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挑战。在综合研讨环节,论坛聚焦具全球竞争力的科研全流程开放路径,深入探讨开放科学生态建设的关键因素,一致认为数字交叉融合将驱动学科范式创新、开源战略已成为科技创新组成部分、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将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共识与见解

本次论坛达成以下共识:

  • 开放科学是不可逆转的全球趋势;
  • 科学数据是开放科学的核心基础;
  • 跨学科融合是原始创新的源泉;
  • 开源是开放科学的关键驱动力;
  • 先进的科学基础设施是开放生态的基石;
  • 国际合作是开放科学的必由之路。

针对当前开放科学发展与创新生态融合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建议:

  • 落实开放科学国际合作要求,积极参与全球开放科学治理;
  • 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领域联合攻关,强化“开放—共享—协同”科研范式创新;
  • 加紧布局数据平台、开源软件工具,破解关键治理瓶颈;
  • 提高科研基础设施开放水平,支撑全球协同攻关;
  • 提升创新生态体系整体效能,优化开放科学创新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