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 TOPCon 太阳电池关键界面特性及技术进展

报告简介:

多晶硅钝化接触太阳电池(通常称为 TOPCon)采用超薄氧化硅和重掺杂多晶硅实现背面钝化和载流子收集,具有 28% 量产效率潜力。中国从 2017 年开始量产研发工作,在 2022 年获得突破。经过全行业持续努力,量产效率>25.3%,市场占比> 70%,已成为晶硅太阳能领域的主流技术。本报告将围绕TOPCon 电池的发展历史和技术演化展开,重点围绕电池的核心功能层超薄氧化硅和重掺杂多晶硅的制备和界面特性,阐述并揭示该功能层对器件的影响规律。

报告人简介:

叶继春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主任,甬江实验室超宽禁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1 年本科毕业于中科大,2005 年获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曾任 AMD/Spansion 半导体工程师及太阳能公司技术主管。2012 年回国组建百余人的跨学科团队,聚焦硅基 / 钙钛矿叠层电池与宽禁带半导体研究:国际首创管式 PECVD 路线 TOPCon 技术并推动产业化,发表 Nature Energy 等论文 300 余篇,申请专利 260 项(授权 120 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APVIA科技成就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 项)、国家自然基金(含 2 项重点)等科研项目百余项,研发成果为高效光伏技术规模化应用提供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