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报,作者:孟凌霄,发布时间:2025/7/2 16:40:25)
“我们每年有世界上最大数量的学术产出,高于我国人口占比的高影响力作者,但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国际同行认可的科技数据的传播平台。”
在近日举办的“开放科学范式与创新生态融合”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常委会主任杨卫表示,科学数据传播平台是我国辐射科技影响力的“咽喉之道”。
杨卫在专家报告中指出,开放科学促使科学界形成新的科研范式,其范围和程度也迎来新的挑战。他强调,我国在开放科学领域的发展应坚持有所作为,支持全球科技创新发展。
开放科学仍有短板
全球开放科学运动由开放获取运动、开放数据和全球开放科学治理三个浪潮汇聚而成。在此背景下,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虽在产业、科技、教育和人才等领域已具备显著优势,但在学术传播力和学术领导力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为厘清开放科学的内涵与边界,杨卫从开放性和包容性两个维度,描述了开放科学的拓扑特征。在科学研究的坐标轴中,第一象限是以成果共享为核心的科研模式,这类科研通常被称为“全球科学”(Global Science),其驱动力来源于公共利益(Commonwealth driven)。第二象限的科学活动需要广泛的组织与合作,其目标是获取竞争优势,但在开放程度上有所保留。第三象限代表以个体为主导、强调成果商业化的科研活动,常见于新兴企业,尤其是科技型私营公司,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垄断实现经济收益。第四象限的科学研究活动由好奇心或兴趣驱动,研究者数量较少,成果希望对全球开放、为全人类所用。
杨卫表示,开放科学并非无条件、无边界的全面开放,而是基于对人类社会有益的目标导向性开放。
三道阳光、三个转变、四重挑战
随着开放科学的迅猛发展,全球科研体系正在逐步构建新的科研范式与创新生态。杨卫指出,开放科学将带来“三道阳光”:读者受益、知识交流、评价公平。
首先,开放科学使得读者能够免费获取科技文献,极大地提高了科学知识的可及性。其次,开放科学推动了知识交流方式的变革,科研数据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单元,促进了全球科研社区的协作与创新。最后,开放科学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推动了科研评价的透明化与公平性,使得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可应用性和影响力成为评价的核心指标。
杨卫进一步表示,知识交流为学界带来助力的同时,也伴随诸多挑战。一方面,它有助于改变科学研究范式、提高科研系统的创新效率;推动更具责任感的研究实践,构建学术交流的“信任机制”;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学界人员构成,使科学研究变得更加包容开放。另一方面,知识交流也面临知识质量问题、知识产权冲突、数据共享与安全等风险挑战。
在开放科学的发展历程,也带来科研过程中出版模式、传播行为、资助主体的“三个转变”:传统的科技出版模式逐渐向开放获取模式转型,出版商从内容提供商转变为信息服务商;科研数据的传播方式也从单一的出版平台转向多元化的科技传播平台;资助主体也从传统的科研机构扩展到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
这些转变对“完全开放获取”提出更高需求,而当前实现“完全开放获取”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开放获取出版学术声誉的两极化、开放出版定价策略的不透明、不同国家开放获取发展路径的多极化、开放科学政策缺乏合作。
我国开放科学的行动策略
今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IDSSD)执行委员会批准中国提交的开放科学计划:面向全球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网络:中国知识与数据共享平台Open for Science10。
该计划由杨卫牵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作为支撑,旨在对标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倡议并推动开放科学,构建开放科学的中国路径,展现“中国引领发展中国家开放科学进程”的愿景。
杨卫强调,开放科学需要各国政府、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通过对话与交流形成国际共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下一阶段我国开放科学的行动建议:
第一,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整合程度和信息传播力,并为“全球南方”提供开放的、平等的科学数据传播平台。
第二,投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学科、行业的联盟式开放数据平台,并为“全球南方”提供中国知识成果交流支持。
第三,倡导建立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共享网络,并支持“全球南方”科技资源共享、国际合作。要着手建立以我国科学数据为重要组成部分、可服务于包括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全球科学数据共享。
第四,设立专门的国家开放科学基金,协同多国、多方共同研制全球开放科学研究命题。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关于学术引领网站上的任何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的使用必须经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的许可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5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