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学部“海洋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珠海召开
2025年3月30日至3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第193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召开,主题为“海洋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实验室和《中国科学》杂志社协办,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南方海洋实验室陈大可院士,北京大学朴世龙院士共同担任执行主席。来自厦门大学、南方海洋实验室、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及国内相关领域28家科研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戴民汉院士主持论坛开幕式
戴民汉院士主持了论坛开幕式,陈大可院士、朴世龙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安排了3个主题评述报告和19个中心议题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戴永久、朴世龙、陈大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分别主持了学术报告环节。
陈大可院士的主题评述报告围绕推动海洋观测与研究的智能化进程展开,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驱动传统学科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催生出具有巨大潜力的人工智能海洋学。智能无人组网观测系统等技术的应用,既可突破海洋科学前沿研究瓶颈,又能为实际问题提供高效智慧解决方案。
朴世龙院士的主题评述报告聚焦非CO2温室气体,提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点正逐渐从CO2转向非CO2温室气体(如CH4、N2O),但其与气候变化的互馈机制及排放时空格局的高度不确定性,导致全球排放空间测算和减排方案制定困难。亟需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机制、提升核算精度,明确我国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为科学规划减排路径提供支撑。
戴民汉院士的主题评述报告聚焦气候与海洋系统的深层关联,揭示碳循环与气候的多尺度互馈机制,强调海洋动力系统、生物地球化学系统和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都可能面临突变风险。针对海岸带这一陆海交互敏感区,系统剖析其受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与人类活动叠加冲击引发的生态退化、土地格局剧变及灾害风险临界状态,提出突破复杂系统理论瓶颈、量化临界过程,是制定韧性管理策略的核心科学挑战。
在三个主题评述报告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偲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员、浙江大学陈晓松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研究员等与会院士和专家学者们先后带来精彩的中心议题报告。每个议题均设置了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演化、格局与规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监测、实验、数据、模拟与预测技术”、“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突变风险与潜在临界过程”和“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治理”四个议题进行思维碰撞,分享在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前沿方向、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为积极推动我国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论、观测、评估与预测模拟等研究领域的创新突破贡献智慧。
本论坛研讨内容涵盖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数理科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前沿,囊括了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到复杂系统等重大科学问题探索。论坛汇聚了各学科领域的院士专家与青年学者,倡导构建聚焦陆海交互区学术交叉共同体,促进青年学者交流,彰显了知识融合的协同力量。论坛提出三点倡议:(1)加强海洋观测力度及智能化,推动更加协同的eDNA监测计划;(2)科学划定海洋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与可持续性是服务国家海洋强国的基本路径;(3)陆海统筹、生态系统演变与韧性是未来多学科交叉重要研究方向的科学共识——凝练针对海洋生态复杂系统理论研究方向的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亟需突破传统科学研究范式的主要瓶颈,主张融合生命过程、数理模型、人工智能技术与复杂系统解决方案,强化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比较研究,以及与深时生态演变的融合研究,攻关生态系统与生命过程的第一性原理。
参会人员合影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关于学术引领网站上的任何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的使用必须经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的许可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5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