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日期:2023年9月22~23日 地点: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一号楼二层科学报告厅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
  会议手册
超高品质因子微腔光学与光子学
超高品质因子微腔光学与光子学 演讲人:肖云峰

江西高安人,1981 年 1 月生,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于 2002 年和 2007 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获得物理学士和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 年回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为微纳光子学与量子光学,主要从事超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近年来,以主要作者在 Scienc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 和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 国际重要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180 余篇,他引 6000 余次,h 因子52。研究成果 2 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6 次入选中国光 学十大进展。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王大珩光学奖、饶毓泰物理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被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中国光学学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担任《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主编,《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nd Astronomy》等期刊编委;担任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量子科学与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二维光与信息光电子器件及系统
二维光与信息光电子器件及系统 演讲人:邓少芝

湖南永兴人,1963 年 9 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微电子学院院长,现任中山大学信息学部主任、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担任国际真空纳电子学大会主席、国际薄膜晶体管会议大会主席,现任国际真空纳电子学大会执行理事会理事和秘书、中国真空学会党委书记和副理事长、中国真空学会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主任。从事微纳结构电子光电子研究,重点研究“太赫兹至中远红外”、“深紫外至 X 射线”谱段中的信号产生与探测的核心元器件,在冷阴极材料与器件技术、高频电磁波辐射产生新方法、太赫兹波探测新材料新器件原理等方面做出系统性创造性贡献。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发表 Science 等重要期刊文章和论文超过 300 篇,获发明专利超过 60 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拓扑优化计算光芯片-从经典到量子
拓扑优化计算光芯片-从经典到量子 演讲人:张向东

河北昌黎人,1967 年 11 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 年 4 月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博士学位,1998 年 5 月 至 2002 年 7 月在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作访问学者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 年 8 月至 2011 年 9 月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其中 2008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1 年 10 月调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工作,现为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纳米光子学与超精密光电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光子晶体和低维纳米结构的物理特性及其应用研究,探讨利用人工微结构调控经典和量子光场,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300 余篇,研究成果曾被 Physics Web、Phys. World、ScienceNews 等专门报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多项科研项目,现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

极端超快光场的产生与控制
极端超快光场的产生与控制 演讲人:魏志义

甘肃天水人,1963 年 5 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超快超强激光技术。分别于 1980、1984、1987 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学士和硕士、博士学位。1991 年中山大学博士后,1993 年出站并留校工作。1997 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曾先后到英国卢瑟福实验室(1993)、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及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院等地访问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计量测试高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研究组长,中国光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物理学会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综合极端实验装置超快系统负责人。兼任《光学学报》、《光子学报》等期刊编委及Ultrafast Science 期刊执行主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胡刚复物理奖获得者,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研成就奖等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及重大基础研究(973) 项目、重大仪器设备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 400 余篇。

超构表面成像研究
超构表面成像研究 演讲人:王振林

江苏泰州姜堰人,1965年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表面等离激元、超构材料与超构表面和微纳光学。现任南京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兼江苏省光学学会理事长、全国电动力学学会副理事长。1996 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曾在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1999.03-2000.04)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2002.07-2003.08)做访问学者。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纳米前沿重点专项(在研)、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一项在研,两项结题)和三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973 计划课题(均结题)的研究。在南大物理学院连续 18 年主讲电动力学课程,主持“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项目和南京大学“百”层次课程建设项目,独立编著《现代电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首版发行收到师生的良好反响,一年来已售出近 3500 本。曾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2017)、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特等奖(2021 年,排名 4/5)和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排名 3/15)。此外,还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4),入选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006),获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6,排名5/5)、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排名 1/6)、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8)和国务院批准政府特殊津贴(2020)。

高精度极紫外与X射线光学元件与系统研制
高精度极紫外与X射线光学元件与系统研制 演讲人:王占山

吉林东辽人,1963 年 6 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极紫外与 X 射线光学以及激光薄膜。1985年在南开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1988 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留所工作,其 中 1996 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21 年调入同济大学,现任同济大学科协副主席,中国光学学会会士,上海市数字光学前沿基地主任,兼任《光子学报》副主编, 《光学学报》、《中国光学》、《光学精密工程》等学术期刊编委。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 项(第一、第二)、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各 1 项 (第一)、国家发明专利金奖 1 项(第一);上海市精品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大、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发表论文 30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