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次:卫星互联网安全科学与技术

论坛执行主席
  • 冯登国院士 冯登国院士
  • 王小云院士 王小云院士

论坛日期:2025年8月22日

论坛地点:西安市长安先导国际创新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报告厅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

主题报告
  • 低轨卫星互联网安全展望

    尹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军事科学院

    低轨卫星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卫星互联网网络全球接入开放性、访问互联网信息开放性、星地双向移动性、空间多方网络混在性、卫星网络拓扑公开可预测性的等五种特性导致其在物理实体、电磁信号、网络信息、系统服务四个空间均面临严峻安全威胁,而且这种攻击呈现日益显著的跨空间协同趋势。在分析卫星互联网重要战略意义及国内外主流星座部署趋势的基础上,探讨卫星互联网的典型安全事件及其在物理实体、电磁信号、网络信息、系统服务四空间的安全威胁;针对我国卫星互联网部署国情,给出卫星互联网安全设计三大原则的建议以及十大安全关键技术的分析,展望卫星互联网未来发展。
  • 卫星互联网安全前沿问题初探

    陆建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

    卫星互联网向海洋、低空应用等新领域不断拓展,成为交通、能源等行业向无人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对保障国家权益,维护重要行业安全意义重大。美国“星链”网络等快速发展对我国及国际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亟需从底线安全思考卫星互联网发展的技术路径和顶层架构。卫星互联网安全技术涉及物理、信息和网络多个层面,如 Kessler效应风险下的频轨资源高效利用与安全监管、开放干扰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传输、动态立体拓扑下的网络安全访问等,简单沿用地面互联网发展模式难以应对需求拓展和空间环境带来的新挑战。报告拟从新型安全网络顶层设计视角, 研讨频轨资源的结构化利用与安全监管架构、物理与赛博空间融合的信息安全传递方法、基于可信身份的零信任网络安全机制等前沿技术方向,希望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探索创新方向,谋求发展优势。
  • 密码技术与人工智能安全

    王小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广泛,算法的可控性与模型参数的保密性以及数据真实性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密码学能够为人工智能构建可验证的数学安全边界。基于密码学视角的人工智能安全新理论和防护体系是值得思考的前沿科学问题。本次报告将聚焦密码技术与人工智能安全的前沿交叉研究方向,包括大模型安全、AI for Crypto 以及 Crypto for AI,讨论如何基于密码分析视角构建 AI 安全新理论、推动智能化密码分析与设计,促进密码学与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
  • 地月空间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设想

    杨孟飞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地月空间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是近地空间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目的是为人类在地月空间的活动提供基础支撑。报告首先介绍了地月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提出了地月空间一体化网络架构和月面通信网总体架构,最后介绍了需要突破的主要关键技术。
  • 先进通信技术使能卫星互联网

    张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邮电大学

    通信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ComAI)正成为突破传统通信瓶颈、重构网络生态的核心引擎。本报告系统探讨了 ComAI 的战略定位、理论框架与关键技术,提出以语义信息论为基础的新型通信范式,通过语义熵、语义互信息等理论创新突破香农极限,并构建了语义基物理模型、语义知识库、模分多址(MDMA)等技术体系。 ComAI 通过内生智能、语义驱动和多维融合特征,赋能 6G 典型场景,实现通信效率、网络智能化和多智能体协同的飞跃。尽管面临挑战,ComAI 仍将推动通信系统从“连接万物”迈向“赋能万物”,为未来卫星互联网发展提供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