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循环演变与碳中和路径

报告简介:

海洋是地球表层最大的碳储库,通过物理、生物、化学、地质等途径,可以有效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并储存于深海水体和海底。然而,海洋碳循环的过程与机制十分复杂,涉及海洋、大气、陆地、生物、岩石等地球多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海洋的多种碳泵过程,有望开发出高效、经济、规模化的碳增汇技术和实施方案,提供基于海洋的“碳中和”路径,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设备研制属于国际最前沿方向,一旦成功有望占据国际制高点。

我国科学家引领提出海洋碳循环的“四泵(BCP-CCP-MCP-SCP)融合”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海洋“新碳”/“老碳”的概念。“新碳”指年龄偏新(百年以内)、明显受 1950 年以来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的碳,往往只触及几百米以浅的海洋上层,与溶解度泵和生物碳泵等“快循环”过程紧密联系;而“老碳”指年龄偏老(百年、千年或更长时间)的碳,主要赋存于深部海水和海底,更多涉及微型生物碳泵和沉积碳酸盐泵等“慢循环”过程。

“新碳”和“老碳”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迁移、转换,海洋深部的碳循环一般比上层的缓慢,但可以发生快速变化、进入人类时间尺度。通过从陆地河流、近岸浅海、到远洋深海,从低纬热带到高纬极地的跨时空尺度、跨圈层的海洋碳循环研究,深入理解“新碳”/“老碳”之间的迁移和转变机制,有望建立海洋碳循环多时间尺度过程与机制的创新理论和方法,揭示“新碳-老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预测大气 CO 2 等温室气体和未来气候系统自然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如果能够将“新碳”移除或者转变成“老碳”,长时间不参加碳循环,就可以达到“有效”海洋碳中和的目的。因此,建立海洋碳循环多圈层过程的实时连续观测和监测,研发“新碳转换增汇”和“老碳封存增汇”技术路线,开展陆海统筹生态负排放、海洋牧场综合负排放、海洋碱化增汇等生态环境工程示范,创建“四泵融合”海洋综合储碳的海洋负排放(ONCE)中国方案,将有助于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

报告人简介:

翦知湣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海洋地质学研究,曾任国际过去全球变化(PAGES)科学委员会共同主席、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30 多项,在西太平洋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变机制研究上取得创新成果;已在Nature、PNAS 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三百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曾担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IODP第 368 航次和“深海勇士”号深潜航次的首席科学家,为我国“深钻、深网、深潜”科学与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