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组装体系智能界面构筑及传感应用
报告简介:
生物检测领域的关键核心问题是设计及构筑性质稳定、生物相容性良好、灵敏度高、抗干扰性强的材料感知界面。如何针对不同尺寸和环境的检测需求进行感知界面的精准定制设计,及精准调控不同尺寸材料结构与功能是目前生物检测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报告人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多尺度超组装智能感知界面的构筑及其生物传感应用”,围绕界面超组装策略构筑的高效生物分子智能感知界面与器件开展了深入研究,基于超组装策略制备了系列智能感知界面材料,并系统地开发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尺寸及环境具有高效生物分子感知及检测性能的界面与器件,实现了从体外到体内、从被动到主动、从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上的智能检测感知。首先,提出多尺度界面超组装理念,开发超组装异质纳米通道薄膜体系,实现了纳米尺寸上不同生物离子及生物分子的体外快速灵敏检测,揭示了超组装纳米通道结构对生物离子及分子特异性识别的传感机制;其次,提出动力学调控界面超组装新方法,开发了系列可移动的中空超组装微纳机器人,实现被动传感与疾病诊疗到主动模式的转变,在微纳米尺寸上对生物分子及外界刺激进行体内智能感知,揭示了其限域驱动及超灵敏传感机制。
报告人简介:

孔彪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高层次特聘专家,复旦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山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国际 Frontiers系列刊物副主编。主要致力于超组装软界面智能材料与器件组装及集成工作研究,开展超组装软界面仿生材料设计及组装、软界面智能传感与探测芯片集成、新型微型化可植入感知器件构建、新型微型化可植入新能源器件构建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致力于为传感检测、软界面电子光电子器件、仿生软界面储能器件等领域提供高效可持续的软界面智能材料及器件。目前已在 Nature Chem., Nature Sustain., Nature Commun., Sci. Ad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等学术期刊发表 SCI 学术论文 150 余篇,申请专利 90 余项,授权专利 30 余项,主编《Functional Mesoporous Carbon-Based Film Devices For Energy Systems》,参编《碳中和关键问题与颠覆性技术》。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青年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科技部重点专项优秀青年奖、联合国工发组织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等多项荣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