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簇型极紫外光刻胶

报告简介:

光刻胶作为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材料,是我国亟需突破的“卡脖子”技术之一。随着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当前芯片制造已经进入极紫外(EUV)光刻时代,而与之配套的EUV光刻胶也成为下一代光刻胶材料的战略制高点。金属氧簇作为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团簇状态,具有原子精确的结构和化学可调的性能,对理解氧化物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金属氧簇本身也可作为新型氧化物功能材料,比如锡氧簇已被业界认为是极具前景的新一代EUV光刻胶材料。针对国家在先进光刻胶材料方向的重要需求,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金属氧簇材料的光刻应用研究。首先,发展了配位延迟水解合成方法,解决了 Ti 4+,Sn 4+ 等易水解光刻活性金属离子的成簇结晶难题,并利用功能配体和活性金属修饰对其电子结构和光学响应性能进行了系统调控;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设计策略开发了系列不含端基 Sn-C键的新型非烷基锡氧簇光刻材料,电子束光刻(EBL)测试结果表明其在 1000 μC/cm 2曝光能量下能得到线宽为 50 nm 的图案,紧接着利用稀土金属离子掺杂提高了其光刻灵敏度,将所需的曝光能量降低到 50 μC/cm 2 。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对所得金属氧簇材料的EUV光刻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目前已可达到~14 nm 的EUV光刻分辨率。这系列研究拓展了团簇材料的光刻应用,并为未来继续开发高性能金属氧簇EUV光刻胶奠定了基础。

报告人简介:

张磊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2009 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博士学位。2009 年 11 月至 2014 年 8 月,分别在爱尔兰都柏大学林圣三一学院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和洪堡学者研究。2014 年 9月至 2022 年 8 月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研究员,2022 年 8 月至今任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金属氧簇光刻材料,发表第一/通讯作者学术论文 100 余篇,主持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福建省杰青项目等。曾入选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第八届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