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次:柔性电子学发展战略研究

论坛执行主席
  • 黄维院士 黄维院士

日期:2023年6月14-15日

地点: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科技创新大楼 C501 会议室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

会议资料
主题报告
  • 可重构有机突触晶体管存储器

    凌海峰 教授 南京邮电大学

    人类视觉系统提供了一种高效并行的信息处理方式。光敏突触晶体管能够模拟人类视网膜的工作机制,在单支晶体管中同时具备感知光信号、存储信号和进行信息预处理的功能。在各类薄膜晶体管中,基于电荷俘获/释放机制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存储器具有材料来源广泛、结构拓扑性强、工作速度快等优势,是“感存算”一体化神经形态硬件极具竞争力的候选技术。然而,由于当前光敏型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多采用单极性半导体作为沟道材料,沟道内可移动载流子(空穴和电子)浓度不平衡,难以实现兴奋/抑制突触塑性的动态重构。
  • 高效、稳定、多功能钙矿发光二极管

    徐巍栋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具有宽色域、高亮度、低成本等特点,有望成为下一代显示与照明技术。在此报告中,我们将首先从钙钛矿材料设计思路出发,阐述实现高亮度、高性能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途径;针对目前钙钛矿发光二极管较差的工作与光谱稳定性,我们将阐明其衰减机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我们将展示具有兼具高性能探测与发光的钙钛矿二极管器件,为开辟具有钙钛矿发光器件特色的应用奠定基础。
  • 柔性生化信息界面

    王婷 教授 南京邮电大学

    当前电子学虽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信息感知和处理模态主要面向光、电等物理信号。相对于物理信号,生物化学信号从分子层面更为精准地反映了生命体的健康状况,同时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子蕴含了丰富的神经活动信息。报告人将围绕生化信息界面中分子信号转导的关键科学问题,汇报近期在生物传感器柔性化和柔性生化脑机接口方面的工作,包括:a)提出了分子力学耦合柔性界面传导机制,率先将触觉感知物理信号拓展至生物化学信号;b)构建了柔性形变下级联传导理论模型,解决了应变下生物传感器性能不稳定的问题,实现了运动过程汗液中代谢分子的高稳定检测;c)构建了分子传感与反馈一体柔性人工神经元,实现了分子通讯的脑机信号交互,被《自然电子学》认为是“首次实现了分子感释双向通讯”。
  • 有机光电材料响应行为的动态调控

    马云 副教授 南京邮电大学

    近年来,响应型有机光电材料由于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巨大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关注。这类材料的光物理性质可以通过不同的外界刺激进行调控,然而控制他们的响应行为却极具挑战。本次报告中,我将详细介绍本课题组在发展响应行为可控有机光电材料的进展,设计、制备了一系列对不同外场刺激具有响应性的有机光电材料,提出了改变抗衡离子和配位作用的调控策略,实现了它们光学性质与响应行为快速、动态的调控,发展了高安全性光学信息记录和防伪新技术。
  • Tailoring the Carrier Dynamics in Metal-halide Perovskites for Light Emission Applications

    邢贵川 教授 澳门大学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fficiency, stable and low-cost 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achieve efficient use of energy, and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our country's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Metal-halide perovskites possess the advantages of both inorganic and organic materials, and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low-cost, large-area, flexible display and lighting applications. The core of the work of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evices is the carrier dynamics of the functional layer under the driving of electric/optical field. Therefore, the detection, understanding and manipulation the carrier dynamics in perovskite by tailoring the materials’ dimensionality and size are the key scientific issues in this 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