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抗肿瘤药物发展中的一些思考
演讲人:陈学思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学家在纳米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高水平的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在智能纳米医药的设计方面,我们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从我的课题组从事纳米医药多年来的经验来看,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议题: 1、纳米化疗药物体内递送中的基础科学问题 2、纳米药物用于增强或改进肿瘤的免疫治疗
-
DNA自组装结构的表界面功能调控及生物医学应用探索
演讲人:丁宝全
基于DNA的自组装方法已被用于设计和构建具有复杂形态的纳米级结构。DNA纳米结构的空间可寻址性和序列依赖性识别使多种功能元件能够被精确定位以实现可调控的性能,因此我们的研究集中在合理的设计与构建尺寸与形状精确可控及具有明确分子量的DNA纳米载体。我们的前期工作表明DNA折纸纳米结构可以用于活体递送化疗抗癌药物分子,利用其尺寸及形状导致的EPR效应有效的富集到肿瘤组织,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保持老鼠体重的稳定。这种DNA纳米载体还能够装载金棒等纳米颗粒,提高金属结构在肿瘤组织内部的富集,可以用于信号更稳定的活体光声成像和高效的光热治疗。我们构建了基于 DNA 纳米结构的共同递送系统,其包含线性肿瘤治疗基因(p53)和化疗药物阿霉素(DOX),用于多药耐药性肿瘤(MCF-7R)的联合治疗。这种新颖的共同递送系统在结构上类似于风筝,其被合理地设计为包含多个功能基团用于治疗成分 的靶向递送和控制释放。自组装的 DNA纳米风筝实现了有效的基因递送,并且在体外和体内显示出对肿瘤生长的有效抑制,而且没有明显的全身毒性。
-
动态变构纳米药物
演讲人:凌代舜
纳米药物的发展为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治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纳米材料在活体环境下有限的功能发挥和安全性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转化。通过 可控组装纳米技术,巧妙设计内源(pH、酶和氧化还原等)和外源(磁场、温度、超声波和光等)响应的组装/解组装纳米结构,构建可以在疾病部位实现响应性激 活、动态组装变构的智能纳米药物,有望达到对疾病的高效治疗目的[1,2]。同时, 引入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光学成像等多种成像造影剂基元,构建可控组装智能纳米诊疗药物,可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高效治疗 和动态疗效监测[3-6]。
-
纳米肿瘤免疫治疗
演讲人:孟幻
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heckpoint inhibitor)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在黑色素瘤和肾癌等某些肿瘤治疗中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惊人疗效。五年来,各大药企相继展开竞赛,一系列 PD-1/PD-L1 抗体类新药,如:O 药(Opdivo)、K 药(Keytruda)、T 药(Tecentriq)、B 药(Bavencio)、 I 药(Imfinzi),相继问世,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外,肿瘤治疗的又一重要分支。然而,这些新型免疫治疗体系仍存在明显缺陷,这至少包括:复杂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cold” tumor microenvironment)、T 细胞反应的调节、可用于患者筛查的可靠生物标记物的获得和验证、扩大适用人群等。
-
抗肿瘤纳米药物的新设计
演讲人:申有青
抗肿瘤纳米药物的现状:抗肿瘤纳米药物发展至今,已有 Doxil、Abraxane 以及脂质体道诺霉素(DaunoXome)等多个产品进入临床应用[1],此外还有许多纳米药物处在临床研究阶段[2]。与传统小分子化疗药物相比,纳米药物在许多方面确有显著优势,如提高难溶药物的溶解性、显著地降低毒副作用,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等。然而,现有的抗肿瘤纳米药物尚未实现其最根本目的—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3-5]。近来,靶向基团功能化的 PEG-PLA 胶束化紫杉醇 BIND-014 的二期临床试验也未能显示出预期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