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ory for high Tc superconducting cuprates
演讲人:张富春
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富春教授的报告主要对三个问题进行了论述:(1)如何对所有铜氧化合物所共有的实验现象建立一个自洽的理论;(2)如何对欠掺杂区的赝能隙态建立一个唯象理论;(3)对薛其坤团队单层铜氧面超导体工作进行评述。
-
非常规高温超导的基因
演讲人:胡江平
基于对高温超导配对对称性统一理解,提出两者的配对机理都来自反铁磁超交换相互作用,并且指出两者都拥有支持该机理的独特电子结构——在费米能量附近,参与强反铁磁超交换相互作用的电子轨道独立存在。这种独特电子结构可以被认为是高温超导的基因。它们的形成是由构造材料的基本配位单元、材料整体晶格结构以及轨道上的电子数三者共同配合决定的。
-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实验研究进展
演讲人:王亚愚
回顾了超导现象的研究历程,从传统超导体发现,BCS理论的确立,到1986年非常规超导的发现。王亚愚教授课题组通过对掺杂引起的谱重转移的研究,对电荷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High-Tc superconductivity by metalizing σ-bonding electrons
演讲人:向涛
向涛院士的报告主要讨论了实现高温超导的途径之一,即通过金属化σ-bonding的电子。σ-bonding的电子共价键键能比较强,通常他们形成的能带沉在费米能级以下。比如石墨,σ-bonding电子形成的能带在费米能级以下2~3eV,在上面有π键形成的能带导电。二硼化镁的局部的电子结构跟石墨非常相似。从晶格上看,二硼化镁中硼层和石墨中碳层一模一样,但另外两层都是镁。它们的能带不同之处在于前者σ电子被提到费米能级,这样就实现了超导。另一个例子,就是铜氧化物。铜和氧也形成了很强的σ键,没掺杂时σ能带也在费米能级之下。通过掺杂,这个能带会提到费米能级之上,这样就形成了Zhang-Rice singlet,使得超导成为可能。
-
高温超导实验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演讲人:陈仙辉
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院士主要概述了超导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并提出一些思考,从材料的微观结构和载流子浓度的精确控制以及关键实验技术的发展推动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和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