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 空间科学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 空间科学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空间科学》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推荐,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发展战略联合学科研究的项目,于 2016 年初正式启动,成立了由技术科学部、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的 25 名院士组成的战略研究组,组织了 8 个工作组,邀请了 100 多位空间科学各领域的科技骨干开展战略研究,并参加报告撰写。
本书预览点击购买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联合领导小组

组  长:丁仲礼 李静海

副 组 长:秦大河 韩 宇

成  员: 王恩哥 朱道本 陈宜瑜 傅伯杰 李树深 杨 卫 汪克强 李 婷 苏荣辉 王长锐 邹立尧 于 晟 董国轩 陈拥军 冯雪莲 王岐东 黎 明 张兆田 高自友 徐岩英

联合工作组

组  长:苏荣辉 于 晟

成  员: 龚 旭 孙 粒 高阵雨 李鹏飞 钱莹洁 薛 淮 冯 霞 马新勇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空间科学战略研究组

组 长:顾逸东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万卫星 叶培建 吕达仁 刘竹生 许厚泽 李依依 李惕碚 吴岳良 余梦伦 陈建生 欧阳自远 罗 俊 周秀骥 赵玉芬 赵国屏 胡文瑞 胡敦欣 饶子和 祝世宁 徐建中 涂传诒 焦念志 魏奉思 魏炳

工作组

太阳物理和空间物理学

组 长:王 赤  颜毅华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任丽文 李 晖 易 帆 宗秋刚 夏利东 黄 静 曹晋滨 窦贤康 谭宝林

空间天文学

组 长:张双南 吴伯冰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仲翔 王建民 方陶陶 冯 骅 刘晓为 刘润球 刘富坤 纪 丽 余文飞 沈志强 范一中 周济林 袁为民 袁业飞 夏俊卿 黄 晶 常 进 梁恩为 詹 虎 窦江培 薛永泉 戴子高 魏建彦

月球与行星科学

组 长:李春来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刘建军 刘建忠 邹永廖 郑永春

空间地球科学

组 长:吕达仁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万卫星 许厚泽 孙 强 周秀骥 胡敦欣 段民征 焦念志 魏奉思

空间生命科学

组 长:商 澎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常勇 邓玉林 龙 勉 庄逢源 刘 红 刘永定 孙野青 孙喜庆 李艳梅 张 涛 陈国强 杭海英 呼延霆 郑慧琼 段恩奎 曾长青 赫荣乔 蔡伟明

微重力科学

组 长:康 琦 张元仲 潘明祥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双峰 刘 亮 余建定 张 海 张 博 张首刚 陈徐宗 罗兴宏 周泽兵 赵建福 段 俐 徐升华 翁立军 曹则贤 靳常青 解文军 潘建伟

国际调研工作组

组 长:杨 帆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海名 王海霞 范唯唯 郭世杰 韩 淋

秘书组

组 长:张 伟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巴 金 刘 艳 张九星 张颖一 韩 培 靳召君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空间科学》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推荐,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发展战略联合学科研究的项目,于 2016年初正式启动,成立了由技术科学部、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的25名院士组成的战略研究组,组织了8 个工作组,邀请了100多位空间科学各领域的科技骨干开展战略研究,并参加报告撰写。

空间科学的学科跨度大,分支领域多,因此本书分为八章。第一章是空间科学概论,第二~第七章分别涵盖了空间科学的 6个分支学科领域,第八章是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其中,第一章和第八章由战略研究组负责人顾逸东执笔,秘书组、国际调研工作组参加编写;第二章太阳物理和空间物理学由王赤、颜毅华编写;第三空间天文学由张双南、吴伯冰编写;第四章月球与行星科学由李春来、刘建忠、郑永春编写;第五章空间地球科学由吕达仁、孙强编写;第六章空间生命科学由商澎、呼延霆编写;第七章微重力科学由康琦、张元仲、潘明祥、王双峰编写。国际调研工作组的杨帆等提供了大量国际调研资料,秘书组张伟等参加了有关章节的编写和统稿校阅工作,许多专家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审阅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凝聚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努力,对空间科学各领域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国内外空间科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重要空间任务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注重分析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出了我国空间科学各领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项目部署和发展路线图,为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再次感谢为本书编写工作辛苦付出的各位同仁。书中的疏漏和不完善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顾逸东  

空间科学战略研究组组长  

2018 3 4 日   

第一章 空间科学概论 

第一节 空间科学及其分支领域概述

一、人类的空间活动与空间科学

二、空间科学各分支领域概述

三、空间科学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 空间科学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一、空间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二、空间科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状况

一、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二、我国空间科学的主要计划和发展前景

三、我国空间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空间科学的意义和战略地位 

一、基础研究的前沿领域

二、推动航天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阵地

四、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太阳物理和空间物理学

第一节 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一、太阳物理和空间物理学概述

二、太阳物理和空间物理学的科学意义及战略价值

第二节 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一、国际太阳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发展状况

二、我国太阳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发展情况

第三节 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

二、发展战略和部署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空间天文学

第一节 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一、空间天文学概述

二、空间天文学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第二节 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一、国际空间天文学发展状况

二、我国空间天文学发展情况

三、空间天文学发展态势分析

第三节 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

二、发展战略和部署建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月球与行星科学

第一节 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一、月球与行星科学概述

二、月球与行星科学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第二节 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一、国际月球与行星科学发展状况

二、我国月球与行星科学发展情况

三、月球与行星科学发展态势分析

第三节 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

二、发展战略和部署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空间地球科学

第一节 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一、空间地球科学概述

二、空间地球科学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第二节 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一、国际空间地球科学发展状况

二、我国空间地球科学发展情况

第三节 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

二、发展战略和部署建议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空间生命科学 

第一节 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一、空间生命科学学科概述

二、空间生命科学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第二节 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一、国际空间生命科学发展状况

二、我国空间生命科学发展情况

第三节 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

二、发展战略和部署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微重力科学

第一节 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一、微重力科学概述

二、微重力科学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第二节 微重力科学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一、国际微重力科学发展状况

二、我国微重力科学发展情况

三、微重力科学发展态势分析

第三节 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

二、发展战略和部署建议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政策和体制机制建议

一、振兴我国空间科学的政策建议

二、完善我国发展空间科学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发展路线、途径和保障措施建议 

一、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建议

二、发展途径和保障条件

三、对空间科学资助的建议

关键词索引 

 

部分:

高铭,赵光恒,顾逸东.2015.我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中国科学院院刊,30(6) 707-717.

顾逸东.2014.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刊,29(5) 575-582.

顾逸东.2015.空间科学:基础前沿科学探索的先锋 // 中国科学院.2015 科学发展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3-17.

国家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委员会.2013.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术语-第一部分:通用基础(GB/T 30114.1—201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2011.未来 1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空间科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胡文瑞.2010.微重力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康琦,胡文瑞.2016.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中国科学院院刊,31(5) 574-580.

欧阳自远,李春来,邹永廖,等.2010.绕月探测工程的初步科学成果.中国科学:地科学,40(3) 294-306.

彭承志,潘建伟.2016.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国科学院院刊,31(9) 1096-1104.

魏雯.2006.俄联邦 20062015 年航天规划概述(上).中国航天,11 33-36.

吴季.201620162030 年空间科学规划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杨帆,王海霞,王海名,等.2014.面向空间科学发展战略与组织管理的情报研究.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2004.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 航天.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空间领域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至 2050 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北京:科学出版社.

ESA. 2015. ESA Space Exploration Strategy. http //esamultimedia.esa.int/multimedia/publications/ESA_Space_Exploration_Strategy/ [2017-11-31].

European Commission. 2011. Space research in Horizon 2020. http //ec.europa.eu/programmes/horizon2020/en/h2020-section/space [2017-08-03].

JAXA. 2005. JAXA Vision (JAXA 2025). http //www.jaxa.jp/press/2005/04/20050406_sac_vision_j.pdf [2005-03-31].

Liu Y D, Luhmann J G, Kajdi? P, et al. 2014. Observations of an extreme storm in interplanetaryspace caused by successive coronal mass ejec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5(3) 3481.

NASA. 2006. The New Science of the Sun-Solar System Connection Recommended Roadmap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2035.

NASA. 2014a. NASA Strategic Plan 2014. https //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files/

FY2014_NASA_SP_508c.pdf [2017-03-18].

NASA. 2014b. Science Plan 2014. https //smd-prod.s3.amazonaws.com/science-red/s3fspublic/atoms/files/2014_Science_Plan_PDF_Update_508_TAGGED_1.pdf?[2017-05-20].

NASA. 2015. 2015 NASA Technology Roadmaps. http //www.nasa.gov/offices/oct/homeroadmaps /index.html. [2017-10-20].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6. NASA Space Technology

Roadmaps and Priorities Revisited. Washington D 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5. The Astrophysical Context of Life. Washington D 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2. Solar and Space Physics A Science for a TechnologicalSociety. NASA.

Ren J G, Xu P, Yong H L, et al. 2017. Ground-to-satellite quantum teleportation. Nature,549(7670) 70-73.

Stenzel C H. 2012. Materials Science Experiments Under Microgravity—A Review of History,Faciliti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Bvemen, Germany.

Wang H, Weiss B P, Bai X N, et al. 2017. Lifetime of the solar nebula constrained by meteoritepaleomagnetism. Science, 355(6325) 623-627.

Xiao L. 2014. China’s touch on the moon. Nature Geoscience, 7(6) 391-392.

Xiao L, Zhu P, Fang G, et al. 2015. A young multilayered terrane of the northern Mare Imbriumrevealed by Chang’ E-3 mission. Science, 347(6227) 1226-12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2012.未来 1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天文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2008.天文学科、数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惕碚,顾逸东.1983.我国的高空科学气球和高能天文观测.自然杂志,3: 163-169.

李惕碚,吴枚.1993.高能天文中成像和解谱的直接方法.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and Astrophysics, 3: 215-224.

卢方军.2009.透视宇宙的眼睛——“X 射线调制望远镜.国际太空,(12): 13-18

陆埮.1999.宇宙:物理学的最大研究对象.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吴季,张双南,王赤.2009.中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设想.国际太空,(12): 1-5.

张和祺,徐永煊.1998.空间天文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张双南.2009.世界空间高能天文发展展望.国际太空,(12): 6-12.

张双南.2012a.高能天体物理学研究与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刊,27(1): 67-76

张双南.2012b.我国空间天文发展的现状和展望.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42(12): 1308-1320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20072008 天文学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2009.太空之路——中国至 2050 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前沿科学,11(3): 6-7.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项目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2008.中国空间科学项目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5).

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天文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2003.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天文学科发展

战略研究报告——21 世纪天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基础学科发展报告》编写组.2001.中国基础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华人民共和

国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Council N. 2010. New Worlds, New Horizons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Washington D 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ESA. 2005. Cosmic Vision 2015-2025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lan. http://www.esa.int/esapub/br/br247/br247.pdf [2018-03-28].

ESA. 2018. ESA space science mission navigator. 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Space_Science/Mission_navigator [2018-03-28].

JAXA. 2018. JAXA projects. http://www.jaxa.jp/projects/index_e.html [2018-03-28].

Kouveliotou C, Agol E, Batalha N, et al. 2014. Enduring Quests-Daring Visions (NASA astrophysics in the Next Three Decades). Eprint Arxiv, arXiv: 1401.3741.

Li T P, Wu M, Lu Z G, et al1993Modulation imaging based on a direct deconvolution technique. Ap&SS, 205: 381-385.

Luo J, Chen L S, Duan H Z, et al. 2016. TianQin: A space-borne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

Classical & Quantum Gravity, 33 (3): 035010, 1-19.

Monnet G, Molster F, Melnick J. 2007. A science vision for European Astronomy in the next 20 years. Messenger, 130: 1-3.

NASA. 2018. NASA documents. htttp://science.nasa.gov/astrophysics/documents/ [2018-03-28].

Ubertini P, Gehrels N, Corbett I, et al. 2012. Future of Space Astronomy: A global Road Map for the next decades.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50(1): 1-55.

White N E, Diaz A V. 2004. Beyond Einstein: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34(3): 651-658.

 

 暂无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