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力学

作者:

   内容简介

  内容

  简介

  总序

  路甬祥陈宜瑜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及重大流行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知识作为人类不竭的智力资源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关键要素,科学技术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泉,没有基础和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科技创新就没有根基。因此,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以尽快摆脱危机,并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学科发展战略,关系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如何维护好国家的发展权益、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关系到如何更好地持续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重点突破与跨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i

  学科作为知识体系结构分类和分化的重要标志,既在知识创造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也在知识传承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保持学科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科建设是一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带有根本性的基础工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也基于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夯实学科基础、促进科技发展方面的共同责任,我们于20094月联合启动了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选择数、理、化、天、地、生等19个学科领域,分别成立了由院士担任组长的战略研究组,在双方成立的联合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同时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学部及相关研究支撑机构为主的总报告起草组。

  两年多来,包括196位院士在内的600多位专家(含部分海外专家),始终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机制与方向并重、宏观与微观并重、问题与成绩并重、国际与国内并重等原则,开展了深入全面的战略研究工作。在战略研究中,我们既强调战略的前瞻性,又尊重学科的历史延续性;既提出优先发展方向,又明确保障其得以实现的制度安排;既分析各学科自身的发展态势,又审视各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和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既充分肯定各学科已取得的成绩,又不回避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立足国内的现状与条件,又注重基础研究的国际化趋势。经过两年多的战略研究工作,我们不断明晰学科发展趋势,深入认识学科发展规律,进一步明确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推动我国学科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政策举措,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战略研究总报告梳理了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了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分析了学科发展总体态势,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剖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发展的关系,为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提前做好学科准备,并对我国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学科发展和基础研究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19个学科的专题报告均突出了7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学科在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二是分析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三是总结近年来学科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四是提出学科发展布局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五是提出未来510年学科的优先发展领域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重点方向;六是提出未来510年学科在国际合作方面的优先发展领域;七是从人才队伍建设、条件设施建设、创新环境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系统提出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和政策措施。

  为保证此次战略研究的最终成果能够体现我国科学发展的水平,能够为未来10年各学科的发展指明方向,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同行检验和历史检验,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多次征询高层次战略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基金委各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数次对相关学科战略研究的阶段成果和研究报告进行咨询审议;200911月和20106月的中国科学院各学部常委会分别组织院士咨询审议了各战略研究组提交的阶段成果和研究报告初稿;其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又组织部分院士对研究报告终稿提出审读意见。可以说,这次战略研究集中了我国各学科领域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凝聚了数百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海外科学家的战略共识,凝结了参与此项工作的全体同志的心血和汗水。

  iii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的第二个五年,更是未来10年我国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希望本系列战略研究报告的出版,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触摸和了解学科前沿、认知和把握学科规律、传承和发展学科文化、促进和激发学科创新有所助益,对促进我国学科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本系列战略研究报告即将付梓之际,我们谨向参与研究、咨询、审读和支撑服务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科学出版社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所付出的辛劳。我们衷心希望有关科学团体和机构继续大力合作,组织广大院士专家持续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为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跨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