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力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力学

第一章脑与认知科学总论脑与认知科学是以脑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汇合的新兴研究领域,是研究人和动物的认知及智力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方法和技术来揭示脑的工作原理、理解脑的高级功能、研究人类精神世界的科学。对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提升和扩展人的能力、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增进心理和精神建康,对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增强国家安全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书预览点击购买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联合领导小组

  组长孙家广李静海朱道本

  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红阳白春礼李衍达

  李德毅杨卫沈文庆

  武维华林其谁林国强

  周孝信秦大河郭重庆

  曹效业程国栋解思深

  联合工作组

  组长韩宇刘峰松孟宪平

  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澍申倚敏冯霞

  朱蔚彤吴善超张家元

  陈钟林宏侠郑永和

  赵世荣龚旭黄文艳

  傅敏谢光锋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力学

  战略研究组

  组长白以龙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副组长胡海岩院士北京理工大学

  李家春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邓学蓥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朱位秋院士浙江大学

  苏先樾教授北京大学

  杜善义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杨卫院士浙江大学

  余寿文教授清华大学

  崔尔杰院士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程耿东院士大连理工大学

  戴世强教授上海大学

  秘 书 组

  组长方岱宁教授北京大学

  副组长孟光教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陆夕云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孟庆国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

  林宏侠副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

  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铁军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龙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叶友达研究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刘青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张伟教授北京工业大学

  张洪武教授大连理工大学

  詹世革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

  前言

  力学学科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人类科学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支撑了工程技术的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力学学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力学学科无论在创新研究能力上,还是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进入21世纪,力学研究大量涉及新型空天运载系统、大型机械系统、智能系统、微机电系统、生物系统等,这些系统往往呈现非线性和多场耦合的复杂行为。研究对象处于超高温、超高速、超高压等超常服役环境。在这些背景下,力学学科开始呈现出新的研究特征:

  从宏观尺度深入微/纳观尺度,从而突显跨尺度关联耦合、一体化综合性研究特点。从研究简单的机械运动,发展到揭示力学过程及其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过程的相互作用,学科交叉越来越广泛,与工程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催生了许多新的力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

  上述特征将引发力学认识自然的手段和理论体系的深远变革。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力学在非线性动力学、湍流、固体强度理论等基本问题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要求力学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使其在新兴科技发展中继续发挥基础支撑的作用。

  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联合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成立白以龙院士任组长,胡海岩院士、李家春院士任副组长的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和方岱宁教授任组长,孟光教授、陆夕云教授、孟庆国研究员、林宏侠副处长任副组长的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秘书组。20095月启动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以来,按照战略研究的总体部署,召开了多次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和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秘书组联合会议,讨论和确定研究报告的整体结构、研究报告的定位、新时期力学学科的定位、学科体系结构设置、优先发展领域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保障措施等问题。

  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对力学学科的定位和定义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在我国历次对力学学科的调研和规划中,曾经出现了多种不断发展和充实的力学学科定义,反映出力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其研究内涵随时代发展的变化。希望本次对力学学科的描述,能充分反映当代力学研究范畴的拓展和学科交叉的时代特征。对力学学科体系结构设置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讨论。传统上,力学学科分为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3个二级学科以及若干力学交叉学科。从力学交叉学科发展的态势来看,进入21世纪,国内外对生命领域的问题和现象愈来愈重视,生物力学的发展非常迅速,逐步从力学交叉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发展为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力学、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物理力学的研究基础、研究现状和研究队伍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因此,本报告的学科体系结构按照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和力学交叉学科(以环境力学、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物理力学为主)来设置。

  本报告阶段性工作于200911月和20106月两次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的咨询,院士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完善和提高研究报告的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的咨询意见及时间进度安排,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秘书组召开十余次会议,逐步推进撰写工作。其间,为了广泛征集素材,专门召开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各分支学科的专家研讨会。战略研究秘书组在撰写过程中,随时邀请力学界相关学者提供材料,补充报告内容。本报告完稿后,征求了力学界一些学者的意见,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本报告深入分析了力学学科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给出了力学学科的发展态势,提出了未来10年力学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保障措施建议等。希望本报告对拓展和深化力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力学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报告是在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和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秘书组充分调研和深入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解思深主任、汲培文常务副主任对此项研究非常关心。汲培文同志亲自参与调研和讨论,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对本报告的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本报告中的不足和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白以龙

  力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

  2010115

  目录

  总序(路甬祥陈宜瑜)/i

  前言/v

  摘要/ix

  Abstract/xxiii

  第一章力学学科的战略地位及作用/00

  第一节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促进交叉学科的

  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00

  第二节力学是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我

  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

  撑作用/00

  第三节力学是我国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重要基础/00

  第四节力学将在实现我国战略布局中进一步发挥重要支

  撑作用/00

  第二章力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00

  第一节力学的定义与内涵/00

  第二节力学学科的特点/00

  一、动力学与控制/00

  二、固体力学/0

  三、流体力学/0

  四、生物力学/0

  五、力学交叉学科/0

  第三节力学学科的发展规律/0

  第四节力学学科的发展态势 /0

  一、动力学与控制/0

  二、固体力学/0

  三、流体力学/0

  四、生物力学/0

  五、力学交叉学科/0

  第三章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0

  第一节力学学科的研究现状/0

  第二节力学学科的发展趋势/0

  一、动力学与控制/0

  二、固体力学/0

  三、流体力学 /0

  四、生物力学/0

  五、力学交叉学科/0

  第三节国内研究队伍和研究条件/0

  一、动力学与控制/0

  二、固体力学/

  三、流体力学/

  四、生物力学/

  五、力学交叉学科/

  第四节经费资助状况与作用分析/

  第五节国内研究特色、相对优势领域/

  第六节薄弱方向及存在的问题/

  一、动力学与控制/

  二、固体力学/

  三、流体力学/

  四、生物力学/

  五、力学交叉学科/

  第四章未来10年力学学科发展布局/

  第一节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和发展目标/

  一、学科发展方向与学科点布局/

  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学科发展布局/

  三、研究基地建设/

  四、大型实验平台建设与实验仪器设备研制/

  第二节学科发展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

  一、动力学与控制/

  二、固体力学/

  三、流体力学/

  四、生物力学/

  五、力学交叉学科/

  第三节学科交叉发展布局与发展方向/

  一、动力学与控制/

  二、固体力学/

  三、流体力学/

  四、生物力学/

  第四节优势学科与薄弱学科的平衡问题/

  第五节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计划需求分析/

  xlvii

  xlviii

  第五章优先发展领域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一节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和重大交叉研究领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优先发展领域/

  第三节重大交叉研究领域/

  第六章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力学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力学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与成果/

  一、现状/

  二、成果/

  第三节力学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战略需求分析与总体

  布局/

  第四节力学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点发展方向/

  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优先领域/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点支持方式/

  第七章力学学科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重视力学的基础学科地位,促进力学学科发展/

  第二节加大对力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支持力度,支撑

  力学实验基地和实验平台建设/

  第三节加强力学学科计算支撑平台建设/

  第四节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平台建设/

  第五节重视学科交叉,促进创新性和复合型力学人才成长/

  第六节重视后备人才,积极培养青年学者/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白以龙2000世纪之交对力学的回顾、展望和想象力学2000北京:气象出版社20~28

  白以龙,周恒1999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力学——力学学科21世纪初发展战略的建议力学与实践,21(1):6~10

  崔尔杰2006改革创新,发展学会,服务力学//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段祝平1996现代材料工艺力学//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课题组编著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186~1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力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2006力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胡海岩2009对力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力学与实践,31(1)70~72

  李国豪,何友声1999力学与工程——21世纪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力学的挑战.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李家春1995现代流体力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力学进展,254),442~449

  钱令希1997谈计算力学//中国力学学会主编力学——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41~46

  钱学森1957论技术科学科学通报,(2):97~104

  钱学森1979关于现代力学力学与实践,11):1~11

  谈镐生2007关于制定科学规划的几点意见力学进展(1)

  王仁1997力学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一些问题//中国力学学会主编力学——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61~65

  武际可1999力学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杨卫 1995宏微观断裂力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杨亚政2007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办事机构职业化全国学会工作会议文件.中国科协

  张劲夫19990506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科技日报,2

  郑哲敏199720—21世纪的力学//中国力学学会主编力学——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50~60

  郑哲敏,赵亚溥1999PHM机械失效的预测和安全管理系统——《预测和防止机械失效》一文简介力学进展,(2

  郑哲敏,周恒,张涵信等1996力学//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课题组编著.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39~47

  中国力学学会1982力学与生产建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力学学会1990人、环境、力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力学学会1995力学——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力学与实践,172):1~18

  中国力学学会2007力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3~34

  中国力学学会2007中国力学学会大事记(1957—2007)

  钟万勰2008122324加快国产CAE软件研发,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339次香山学术会议发展CAE软件产业的战略对策主题评述报告北京香山

  钟万勰,程耿东1999跨世纪的中国计算力学力学与实践,21(1):11~16

  周培源 1979谈谈对力学的认识和几个关系问题力学与实践,(1

  朱如曾2001钱学森开创的物理力学力学进展,31: 489~499

  朱如曾2001钱学森开创的物理力学之路//庄逢甘,郑哲敏主编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与力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69~83

  庄逢甘1997中国力学学会40年现代力学与科技进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15

  庄逢甘,郑哲敏2001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与力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Bai Y LWang H YXia M F,et al 2005 Statistical mesomechanics of solid, linking couple multiple space and time scales Appl Mech Rev, 58:  372388 

  Dugas R1988A History of MechanicsDover 

  Fung Y C1991Biomechanics—Motion, Flow, Stress and Growth New York: SpringerVerlag(中译本见:冯元桢1994生物力学——运动、流动、应力和生长邓善熙译//康振黄主编生物医学工程丛书第4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IUTAM1947Status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Article IIAlso seeThe Minutes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Meetings in Stuttgart, August 1998

  Kassner M E, NematNasser S, Suo Z,et al2005 New directions in mechanics Mechanics of Materials,37:231~259

  NSF2006SimulationBased Engineering ScienceRevolutionizing Engineering Science through SimulationReport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Blue Ribbon Panel on SimulationBased Engineering Science May

  Tsien H S1948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61~14

  

 

  

暂无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