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化学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化学

第一章脑与认知科学总论脑与认知科学是以脑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汇合的新兴研究领域,是研究人和动物的认知及智力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也是一门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方法和技术来揭示脑的工作原理、理解脑的高级功能、研究人类精神世界的科学。对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对提升和扩展人的能力、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增进心理和精神建康,对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增强国家安全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书预览点击购买

  战略研究顾问组

  徐光宪张存浩王夔张礼和白春礼程津培

  李静海朱道本姚建年周其凤杨玉良何鸣元

  柴之芳张玉奎

  战略研究组

  组长:林国强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

  科学部

  副组长:梁文平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 

  刘鸣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 

  成员:高松院士北京大学

  麻生明院士华东师范大学

  田中群院士厦门大学

  张希院士清华大学

  陈洪渊院士南京大学

  段雪院士北京化工大学

  江桂斌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

  蒋华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秘书组

  组长:张德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副组长:陈拥军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

  张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化学部办公室

  严纯华教授北京大学

  成员:于吉红教授吉林大学

  郭子建教授南京大学

  王梅祥教授清华大学

  姚祝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郝京诚教授山东大学

  包信和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帅志刚教授清华大学

  薄志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王利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梁好均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邵元华教授北京大学

  毛兰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鞠?合冉淌谀暇 笱

  张锁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元英进教授天津大学

  曲景平教授大连理工大学

  朱利中教授浙江大学

  杨振军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

  郭大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

  前言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反应的科学,是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核科学等密切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中心科学,是发现和创造新物质的主要手段。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创造性”的科学,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其他学科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已经发挥,而且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化学学科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初具规模,为我国石油、化工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做好未来化学的学科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本书制定了未来5~10年化学学科的战略发展重点和前沿方向。

  v

  本书力图站在我国化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全球化的眼光和视角,分析和观察我国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本战略规划依照“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原则,注重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注重学科发展布局的均衡协调发展,注重学科发展前沿方向的凝练。本书主要包括化学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和发展态势,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未来发展的保障措施七个方面。本书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并重、机制与方向并重、宏观与微观并重、问题与成绩并重、国际与国内并重、专业与普及并重,并结合我国化学学科发展的特点,总结成绩、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旨在为我国化学学科未来5~10年的发展提供参考。

  vi

  在制定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成立了由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的战略研究顾问组(14人)、战略研究组(18人)和秘书组(23人),对化学学科的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了反复研讨和推敲。其中,战略研究顾问组成员包括徐光宪、张存浩、王夔、张礼和、白春礼、程津培、李静海、朱道本、姚建年、周其凤、杨玉良、何鸣元、柴之芳和张玉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组织专家,召开了20多次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分支学科牵头专家的领导和化学科学部各学科主任的精心组织下,形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科学、分析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化学、化学生物学及放射化学的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在此基础上,经过秘书组专家的合理分工、精心安排、反复修改,形成了本书的初稿。经过两次(2009年11月1日和2010年3月17日)征求化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又邀请陕西师范大学的房喻教授、湖南大学的王柯敏教授、清华大学的王梅祥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的钱旭红教授仔细审阅,再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梁文平研究员修订整理后,形成了本书文本修订稿。后又在2009年11月10日院士增选会议上征求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意见并做出大量修改的基础上,于2010年6月再次征求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意见,并结合了各分支学科专家提出的新修改意见,经王梅祥和梁文平统稿修订形成了本书的正式内容,再经过秘书组会议集体修订后最终形成本书。林国强

  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

  2010年9月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化学

  目录

  总序(陆甬祥陈宜瑜)/i

  前言/v

  摘要/vii

  Abstract/xvi

  第一章化学的作用与战略地位/00

  xxxv

  第一节化学在认识自然中的重要作用/00

  第二节化学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战略地位/00

  一、化学是人类赖以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学科之一/00

  二、化学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有效保障/00

  三、化学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中发挥

  关键作用/00

  四、化学是先进材料、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基础/00

  五、化学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00

  六、化学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00

  七、化学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00

  第三节化学极大地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进步/00

  一、化学的发展与物理、数学等科学密切相关/00

  二、化学为生命科学提供新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手段/00

  三、化学是材料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00

  四、化学是纳米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基础/00

  五、化学在环境科学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00

  六、化学为能源科学提供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和

  新应用/0

  七、化学是未来信息技术的基础/0

  第四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的情况/0

  一、科学技术部973计划和重大研究计划/0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0

  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0

  四、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和方向性项目/0

  第二章化学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0

  xxxvi

  第一节化学的内涵/0

  一、无机化学/0

  二、有机化学/0

  三、物理化学/0

  四、高分子科学/0

  五、分析化学/0

  六、化学工程与技术/0

  七、环境化学/0

  八、化学生物学/0

  九、放射化学/0

  第二节化学的发展规律和特点/0

  一、无机化学/0

  二、有机化学/0

  三、物理化学/0

  四、高分子科学/0

  五、分析化学/0

  六、化工/0

  七、环境化学/0

  八、化学生物学/0

  九、放射化学/0

  第三节国际化学的发展趋势/0

  一、发现和创造新物质是化学的核心任务/0

  二、化学依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0

  三、化学将挑战复杂体系和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0

  四、化学将在可持续低碳社会发展中扮演日益

  重要的角色/0

  第三章化学的发展现状/0

  xxxvii

  第一节概况/0

  第二节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0

  一、无机化学/0

  二、有机化学/0

  三、物理化学/0

  四、高分子科学/0

  五、分析化学/0

  六、化工/0

  七、环境化学/0

  八、化学生物学/0

  九、放射化学/0

  第三节推动学科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营造创新环境

  等方面的举措与

  存在的问题/0

  一、倡导原始创新,完善评价体系/0

  二、营造创新环境,加快人才培养/0

  三、优化学科布局,均衡学科发展/0

  四、加强学科交叉,提升研究水平/0

  第四章化学的发展布局与发展方向/0

  xxxviii

  第一节指导思想/0

  第二节发展目标/0

  第三节发展策略/0

  一、保持已有优势,发展新的特色领域/0

  二、突破学科前沿,赶超国际先进水平/0

  三、加强学科交叉,培育新的生长点/0

  四、面向国家需求,促进成果转化/0

  五、培养领军人才,建设一流研究基地/0

  第四节化学各学科的发展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0

  一、无机化学/0

  二、有机化学/

  三、物理化学/

  四、高分子科学/

  五、分析化学/

  六、化工/

  七、环境化学/

  八、化学生物学/

  九、放射化学/

  第五章化学的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

  研究领域/

  第一节优先发展和重大交叉领域的特征/

  第二节2011~2020年化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一、合成化学/

  二、化学结构、分子动态学与化学催化/

  三、大分子和超分子化学/

  四、复杂体系的理论、模拟与计算/

  五、分析测试原理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

  六、绿色与可持续化学/

  七、污染物多介质环境过程、效应及控制/

  八、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研究/

  九、功能导向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可控制备/

  十、能源和资源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

  十一、面向节能减排的过程工业/

  第六章化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化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资助概况/

  第二节科学基金在化学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作用/

  第三节我国化学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呈现的特点与趋势/

  一、申办大型国际会议的能力逐渐增强/

  二、双边学术交流和实质性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管理更加自主/

  第四节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多样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方式与实质性国际

  合作研究/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促进对未来研究人才的培养/

  三、国际与海外学者智力资源促进国内基础研究国际化/

  四、国际化的科学评估方式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节未来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关注方向/

  第七章化学的保障措施与建议/

  一、争取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基金持续增长/

  二、改进评审机制,完善项目评价体系/

  三、加强项目管理,建立成果共享机制/

  四、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促进研究队伍健康发展/

  五、规范管理制度,推进依法行政/

  六、加强监督工作,倡导创新文化/

  七、完善学科建设,加强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参 考 文 献

   参考文献

  21世纪化学科学的挑战委员会2004超越分子前沿——化学与化学工程面临的挑战陈尔强,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http://wwwnsfcgovcn/nsfc/cen/fzjh1015/indexhtm[20110302]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2009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08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佛松,王夔,陈新滋2000展望21世纪的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张礼和2005化学学科进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920082009化学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2005—20092005—2009年科学发展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Dong R H, Hao J C2010Complex Fluids of Poly(oxyethylene)Monoalkyl Ether nonionic SurfactantsChemRev,110: 4978~5022

  Dong W R, Xiao C L, Wang T,et al2010Transition State Spectroscopy of Partial Wave Resonances in the F + HD Reaction Science,327: 1501,1502

  Fu Q, Li W X, Yao Y X, et al2010Interfaceconfined Ferrous Centers for Catalytic OxidationScience,328: 1141~1144

  Li C,Ren Z F,Wang X G, et al2007Breakdown of the Bornoppenheimer Approximation in the F+D2 DF+D Reaction Science, 317: 1061~1064

  Li J F, Huang Y F, Ding Y, et al2010Shellisolated Nanoparticl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Nature,464: 392~395

  Liu H Z, Jiang T, Han B X, et al2009Selective Phenol Hydrogenation To Cyclohexanone over a Dual Supported Pdlewis Acid CatalystScience,326: 1250~1252

  National Science Boar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08http://wwwnsfgov/statistics/seind08/[2011321]

  National Science Boar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0 http://wwwnsfgov/statistics/seind10/[2011321]

  Pan S,Fu Q, Huang T, et al2009Design and Control of Electron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Single MoleculesProcNatlAcadSci,36: 15261~15265

  Tian N, Zhou Z Y,Sun S G, et al2007Synthesis of Tetrahexahedral Platinum Nanocrystals with Highindex Facets and High Electrooxidation ActivityScience,316: 732~735

  Wang X G, Dong W R, Xiao C L, et al2008The Extent of Nonbornoppenheimer Coupling in the Reaction of Cl(2p) with ParaH2 Science,322: 573~576

  Xie X W, Li Y, Liu Z Q,et al2009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of CO Catalysed by CO3O4 NanorodsNature,458: 746~749

暂无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