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京召开
2016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第 60 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以“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旨在引导和推进我国科技类学术期刊的快速发展,使科技期刊更好地适应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协办。
论坛由《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总主编朱作言院士和《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院士先后主持,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梅宏院士受秦大河主任委托到会致辞。论坛邀请8位嘉宾做了主题报告,他们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爱思唯尔出版公司期刊出版全球总裁Philippe M.A.B. Terheggen、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物理学报》和 Chinese Physics B 主编欧阳钟灿院士、两刊总主编朱作言院士、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张纪峰。《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主编王鼎盛院士、Science Bulletin主编陈晓亚院士、《岩石学报》主编翟明国院士、《中国科学:化学》编委李永舫院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综合业务司副司长丁以绣、报刊司副司长赵秀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局长郑永和、计划局原局长孟宪平、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韩智勇等有关科研和出版管理部门领导、科研工作者、期刊出版领域专家共计130余人出席了论坛。
梅宏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需要一批高水平期刊,从科技信息战略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办好科技期刊影响长远。近两年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在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网络化和数字化水平、学术规范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格局还不相匹配,只有正视现实、立足发展、加快创新,才能打开新的局面,在中国办好科技期刊需要大家齐心协力。
杨卫主任做了题为“质量立国、诚信立学、开放立刊”的报告。他从科技期刊发展中的质量、诚信、开放三个关键问题切入,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工作,对我国科研产出及科技期刊近年来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邬书林先生在报告中呼吁,中国要抓住历史机遇,把建设世界知识、信息生产和传播中心作为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基础性工作去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Philippe Terheggen博士的报告从研究人员的角度梳理了科研中可能遇到的瓶颈问题,介绍了爱思维尔集团针对研究数据、科研文章影响力评估、同行评议、知识转化方式以及科研合作与共享等方面提供的解决方案,说明了学术期刊如何支持全球创新。
朱邦芬理事长做了题为“维护科研诚信是科技期刊的神圣职责”的报告,从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社会性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等方面论述了科研诚信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科研诚信的现状,并强调科技期刊的生命在于求真务实,对于维护学术诚信,科技期刊大有可为。
欧阳钟灿主编结合办刊经验,谈了对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的定位与发展的看法。报告指出,本国科技期刊对于维护国家科学技术的独立自主发展、促进本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培养青年科学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战略意义,应脚踏实地、紧扣国家需求,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我国学术和技术应用研究。
朱作言总主编报告了“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实施近两年来的成果,介绍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特点、发展战略和目标,并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指出中国的事情要由中国自己人来做,科技期刊的事情需主管部门、办刊人和科学家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办好中国自己的科技期刊。
周德进局长从科技期刊发展的宏观趋势、科技期刊工作的现状与差距、中科院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可能路径选择,以及对中科院科技期刊改革发展举措的思考等方面,对中科院科技期刊发展进行了梳理和规划。
张纪峰所长探讨了编委会和编辑部在期刊运作中的作用,他对比了两种常见稿件处理模式及其特点,并提出编辑部、编委、审稿专家应三位一体、换位思考,应加强欣赏和引用国内成果的思想意识,创造相应的学术环境,希望每个中国期刊都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有自己的灵魂、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郑永飞院士在总结中指出,中国科学院学部设立“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系统全面的调研,准确反映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引起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层次的管理决策,从而为国内科技期刊未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他呼吁中国科技界要转变观念、优化科技评价体系,促进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从而推动国内中英文期刊更好发展。
会上,与会嘉宾就期刊数字平台建设、期刊宣传、期刊发展政策建议、期刊影响力评价、办刊机制、期刊市场化、开放获取等多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